2025年11月22日,工程哲学学科发展座谈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跨学科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编辑部联合主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3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罗兴波教授主持。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牛晓莉,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党委组织部部长兼人文学院党委书记谭红军分别致辞。
人文学院罗兴波副院长(主持工作)主持座谈会
牛晓莉副校长指出,2025年是我国工程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工程哲学五论”获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十大原创理论,李伯聪教授荣膺哲学与技术学会(SPT)终身成就奖,国科大获得第25届国际技术哲学大会(SPT2027)主办权。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以殷瑞钰院士和刘合院士为代表的工程界人士的卓越领导。站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科技革命浪潮,工程哲学应该坚持问题导向、推动交叉融合、深化国际交流。学校将从机制建设、人才引进和资源保障等方面,对工程哲学发展给予重点支持,确保将SPT2027办成一届出类拔萃的学术盛会。
牛晓莉副校长致辞
谭红军书记表示,“工程哲学五论”的创建,体现了人文学院坚持特色发展、注重理论创新的办学理念。人文学院作为我国工程哲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将以此次座谈会为契机,广泛听取专家意见,持续强化特色发展路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学科发展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动工程哲学学科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工程哲学的国际话语权。在学校的坚强领导下,在各位专家的鼎力支持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国科大的工程哲学研究一定能够再创辉煌,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文学院谭红军书记致辞
李伯聪教授介绍了国科大工程哲学学科发展状况。他指出,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都是首先在西方开创的,可是,在开创工程哲学的进程中,中国没有再度落后。中国工程师和哲学专家跨界合作进行理论创新,走在了世界同行的最前列,这得益于中国作为工程大国的实践基础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他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院士对工程哲学的认可和关心,感谢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以及殷瑞钰院士对工程哲学研究的长期支持,期待本次座谈会能够为学科发展指明方向,期待年轻一代在刘合院士的带领下接续努力,创造工程哲学新的辉煌。
中国科学院大学李伯聪教授介绍学科发展情况
在重点发言环节,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原副理事长、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原主任殷瑞钰院士表示,国科大是工程哲学发祥地,在这里讨论工程哲学学科发展问题,很有意义。工程哲学要紧跟时代发展方向,自觉服务于“十五五”科技规划建议所强调的“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个大局。目前工程哲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还不够,许多人还弄不清楚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关系。要改变这个状况,就要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将工程哲学课程纳入本科生培养体系;同时充分发挥期刊特别是《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的舆论阵地作用,将工程哲学思想传达出去。我们年纪大了,未来要靠年轻人,建议国科大壮大工程哲学队伍,形成完整的梯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发言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刘合院士表示,“工程哲学五论”的创立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标志性成果。20多年来,在殷瑞钰院士带领下,包括汪应洛、傅志寰、栾恩杰、朱高峰、何继善、胡文瑞、孙永福等在内的一大批院士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杨宏、孙丽丽、向巧等几位年轻院士也加入了工程哲学事业。但是,从未来着眼,工程哲学发展也面临着队伍老化问题,亟需推动年轻学者尽快成长,并在新形势下紧密结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找到学科发展新路径,探索更高水平的学科交叉融合。希望工程哲学不断有新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合发言
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刘大椿强调,最近二十年来,工程哲学异军突起,成为“新科技哲学”的标志性成果。国科大是工程哲学的发祥地,是工程哲学的摇篮。在发展工程哲学的过程中,以殷瑞钰院士为代表的工程专家和以李伯聪教授为代表的哲学家长期合作,锲而不舍,这条路非常成功。“工程哲学五论”获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成果、李伯聪教授获得SPT终身成就奖,可谓实至名归。面向未来,工程哲学应该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引发的智能革命,重点厘清工程与技术、工程与生态、工程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发挥哲学固有的批判性思维。
中国人民大学刘大椿教授发言
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北大学教授陈凡表示,李伯聪教授开创工程哲学,并获得SPT终身成就奖,可谓实至名归。在殷瑞钰院士带领下,我国工程界和哲学界合作创建“工程哲学五论”,获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原创理论,实属难能可贵。尽管如此,工程哲学发展也有后顾之忧。这个后顾之忧也是整个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后顾之忧。他建议,大力推动工程哲学、技术哲学与科学哲学的一体化发展,发展“科技工程哲学”,以进一步提升工程哲学学科地位。同时,建议国科大在学术团队、学术平台、资源配置上,给予工程哲学以重点支持,做到“墙内开花墙外红,墙内也要红”。
东北大学陈凡教授发言
在自由发言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朱葆伟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王前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刘益东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张秀华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崔伟奇教授、厦门大学朱菁教授、东北大学王健教授、清华大学王巍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刘永谋教授、东南大学夏保华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闫坤如教授、协和医学院张新庆教授、北京大学唐文佩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恒力教授、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志会研究员等校外专家,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孟建伟教授、王大明教授、罗铁坚教授、胡志强教授等校内老师先后发言。北京大学周程教授、中国科学院大学杜澄教授以书面形式发言,复旦大学王国豫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梁军教授以视频形式发言。他们对工程哲学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并分享了对学科发展的真知灼见。
座谈会现场
随后,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王大洲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表示,本次座谈会内容丰富,各位专家发表真知灼见,不仅敏锐地提出了许多工程哲学研究课题,而且为工程哲学学科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后续我们将把各位专家发言整理成文字并返给大家确认,以便形成“笔谈”发表出来,同时归纳整理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提请学校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工程哲学学科发展。他对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莅临国科大共商工程哲学学科发展大计表示由衷感谢,并邀请大家2027年再次相会国科大,共同将第25届国际技术哲学大会办成一届别具一格的学术盛会。
最后,罗兴波副院长再次感谢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国科大工程哲学学科发展的大力支持,希望大家常来人文学院指导工作。座谈会在热烈的鼓掌声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