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召开作者读者研讨会

  • 文/唐桑圆、王静 图/齐晓研
  • 创建时间: 2025-07-11

2025年7月5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以下简称《通讯》)在北京召开作者读者研讨会,主题为“新科技革命时代科技与社会互动的新生态”。来自国内外4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上午的会议分为开幕式、主题报告、及综合讨论环节,由《通讯》副主编王大明主持。开幕式上,《通讯》主编胡志强致辞,强调《通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STS)学科的引入、落地与本土化发展做出过贡献,强调了新科技革命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自身带来深刻改变,正在重塑科技与社会互动的生态,催生了诸多新议题与新关切。本次研讨会邀请科学技术与社会栏目的相关作者和读者分享各自研究成果,交流研讨科技与社会互动的新生态。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罗兴波为此次研讨会致辞,他回顾了《通讯》作为具有学术引领作用的期刊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学科发展的推动,以及对学术传统的延续继承和在作者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通讯》编辑部主任李斌介绍《通讯》的历史沿革,稿件处理、出版发行以及宣传传播情况,通过词频分析展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栏目聚焦的学术主题,如人工智能、道德增强、伦理反思、认知非正义等。

在接下来的大会报告环节,五位青年学者担纲领衔,围绕“科技与社会互动的新生态”进行了主题报告。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朱晶教授以“参与式科学中的认知网络:目标价值如何影响人际协作”为主题,探讨了“参与式科学”的概念,分析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与挑战。她根据现有的研究,提出可以基于认知劳动分工,促进参与者对AI的信任,从而克服认知依赖,协调不同认知主体的目标与价值。

朱晶做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程韡教授在报告中讨论了STS与HPS的关系,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第一,爱丁堡学派早期为什么忽略科技史的研究;第二,《利维坦和空气泵》作为标志性作品,它诞生的背景以及它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第三,科技史家为什么要重提与STS齐头并进的光辉岁月?


王程韡做报告

哈佛大学邢麟舟博士从STS视角分析了中国网约车平台滴滴的发展历程与危机,提出既往研究忽视了平台发展历程中的失败、挫折和偶然性,而从STS视角理解平台发展,平台作为拼装体具有异质性、过程性、偶然性、情境性等特点。他提出了拼装体框架蕴含的理论价值,强调平台系统与社会结构的互动。


邢麟舟做报告

斯坦福大学胡万亨博士带来了题为“Restrictedness of Testing: Technical, Regulatory, and Clinical Logics of Credible Medical AI Systems”(测试的受限性:可信医疗AI系统的技术,监管和临床逻辑)的报告,基于民族志研究,从算法工程师、监管机构、临床医生等场景,探讨医疗AI系统的可信度问题,分析开发、监管和临床应用中的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胡万亨做报告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王静博士带来了题为“开放科学的STS研究”的报告,探讨了开放科学的定义、原则与实践,分析了其在学术出版和学术评价中的影响,同时指出开放科学这种不可逆趋势可能带来的认知风险与挑战。


王静做报告

下午的会议由三个平行分会场组成,分别由李斌、张增一、谭笑主持会议。分会场一围绕科技与社会的互动新生态展开讨论,涉及人工智能、技术反思、科技伦理生态等议题。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梁军的报告涉及人工智能悖论的技术反思和伦理重构;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张云龙探讨了生命技术引发的后人类伦理挑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恒力强调在中国复杂语境下构建“科技伦理生态”的紧迫性与系统性方案;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毕丞剖析了数字技术时代生态学研究方法的深刻转型及其引发的学科身份危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懿璇揭示了环境科技在公众认知、政策体系及学科发展中的困境与转型;西安财经大学讲师赵莹从生态角度反思数字资本主义,提出资本逻辑是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内蒙古师范大学讲师魏文玥从STS视角揭示遥感技术在林业应用中的深刻非中立性及其权力本质。

分会场二聚焦开放科学这一新潮流,集合了国内外研究者、政策咨询者和国际出版商等多元主体,从跨界对话视角共同探讨了开放科学的发展与挑战、学术出版变革、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过程以及数据治理等议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张新民梳理了全球开放科学的发展脉络,探讨了开放科学、开放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关系;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马峥带来了关于“AI数据令旗”的探索,这是一种结合人工智能和开放数据资源的创新学术期刊模式;Wiley高级经理郭琳娜介绍了学术期刊出版中的开放科学实践;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雷瑞鹏聚焦生物医学大数据治理的伦理问题,提出新伦理框架建构;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彦雨分析了AI for science的政策态势和演变规律;北京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博士Annina Lattu分享了芬兰产学研合作中的开放科学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

分会场三从跨学科的视角出发,内容涵盖科技治理主体的历史溯源、医学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并对人工智能、算法与数字化等新变革要素驱动下的科技体系进行了社会政治性剖析。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姚大志在“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起源研究”中提出,需修正传统叙事,将历史机构作为有机体来研究其发展演化过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助理教授和鸿鹏围绕患者参与式研究这一医学知识生产新方式展开分享;北京科技大学讲师雷紫雯聚焦于医患关系中的新兴变量 “陪诊师”,分析了陪诊师的知识中介与转译作用;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顾超提出在人工智能时代逐渐形成的科技政治学范式建构承载着理解科技与政治互动的现实使命;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戴宇辰在报告中聚焦数字技术嵌入社会政治文化语境后催生的新现象 ——“计算社会性”,并试图以 “尺度政治” 为视角剖析这一变革背后的生存机制与权力逻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闫培宇在报告中指出,数字资本虽重塑了价值生产形式,却未改变 “资本自行增值”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命力在于对资本逻辑的结构性批判。

在各分会场结束议程后,与会学者重新齐聚主会场,由各分会场主持人及代表分享了各会场的报告及讨论情况。

胡志强主编在总结致辞中指出,此次研讨会不仅围绕“新科技革命时代科技与社会互动的新生态”这一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也使得编者、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新生态开始形成,学者影响着期刊的发表方向,期刊也在引领着学者的研究方向,共同在构建学界新生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一代年轻学者勇于担当、大胆创新,展现出国际视野和开创性思维,将会肩负起创造更具适配性的自主知识体系来解读中国科技与社会互动新生态的重任。《通讯》杂志将继续大力支持年轻学者的成长与发展,通过杂志平台推动科技与社会学科的繁荣,促进科技与社会互动新生态的健康发展。


会议集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