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0日,人文学院与外语系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联合举办2025年科研项目申请及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人文学院院长孙小淳、外语系主任高原、校科研处副处长刘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韩彬,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陈江,以及人文学院与外语系数十名教师出席会议,共同探讨教学和科研相关前沿话题,分享宝贵经验。会议由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外语系副主任刘彬主持。
刘彦代表学校科研处致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刘彦剖析了学术研究与教学创新的紧密联系,指出学术研究是推动教学创新的强劲动力,二者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在当今时代,AI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学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优化教学过程,激发灵感,助力教师着眼未来发展,获得更佳的的教学效果。刘彦表示,科研处将为人文学院和外语系提供更多支持,希望人文学院和外语系在教学科研中取得更多成绩,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
孙小淳在致辞中表示,人文学院与外语系虽分属不同领域,却本是一家,可紧密携手,跨领域合作,共同开创学术研究的新局面,例如科技史、科学哲学可与英美文学、欧洲文学等联合开展学术交流及科学研究。同时他进一步表达了对研讨会成功举办的美好祝愿。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陈江教授带来了题为“实用AI教学技能”的精彩讲座,他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示例展示了AI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详细介绍了ChatGPT、Gemini Claude等众多AI工具的特点与适用场景,以及AI在写作、备课、课件制作、媒体编辑、课堂互动、助力教学等方面如何应用,带领大家领略了AI在教学领域的神奇魅力。陈江教授强调,教师要善于利用AI的置入、优化、迭代功能,形成以AI为中心的工具链,巧妙地将AI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借助AI批改作业、联网搜索提供参考链接、制作思维导图、生成图像与音频等,让教学更高效、更有趣。同时,他也提醒大家注意AI工具存在的问题和缺点,在享受AI便利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合理应对挑战。
青年教师科研项目申报及教学经验分享环节,人文学院罗武干、蒋洪恩、刘晓和外语系曹笃鑫等老师先后进行了精彩的报告分享。
罗武干教授分享了申请科研项目的宝贵经验,他指出写好申请书是成功的关键,提出好的科学问题是成功的第一步;应明确研究的对象、目标和内容,清楚研究的思路、方法、计划、可行性,以及为何要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动态如何,有何意义,应了解选题依据;选好题目,做新题目,申报本人所擅长的题目,申报题目要能表达科学问题的实质;上交前自审自查,多改纸质版等。
蒋洪恩教授以“讲好《植物考古学》,讲好‘中国故事’”为题,展现考古学的魅力。他首先强调了考古学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指出考古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并深入实现了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的交融。而后进一步介绍自己在植物考古学领域的成长历程。他表示在向同学们介绍新思路、新方法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提升;为了优化课程教学,自行学习了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面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深入浅出,利用植物考古学解决考古问题,并把科研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分享给学生。
刘晓教授以“面向现代的科学技术史”为题进行了翻译与教学经验的交流。首先是翻译与教学实践方面,在课程《科学通史原著精读》中,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翻译,并举例展现文学中如何进行科学翻译。随后介绍了科学史课程的缘起,科学史的部分教材,现代科技史的研究进展,以及中国现代科技史如何写入世界科技史的历程。最后刘晓表示科学技术通史具有基础性、普适性、贯通性,指出科技史教材体系由通史、学科史和专题史共同组成,表示在科学教育适当侧重现代科技史等关于科技史教材体系建设的计划与展望,为参会者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曹笃鑫老师围绕“国家社科的选题与思路设计”展开分享。从研究选题聚焦,详细地分析了外语教师的强项和不足;在资料检索技巧方面,分析了不同类型文献检索途径与方法;关于课题申报写作,从立项分析到“十问”“七要”详细介绍了注意事项,并强调文献一定要有总结性陈述,但要客观、准确,为科研项目申报指明方向。
高原在上午会议的总结发言中,对参会老师表达了诚挚感谢,也对与人文学院的合作表示高度认同,肯定了发言老师的精彩分享。
此次教学科研研讨会,不仅是对教学与科研经验的总结,更是教学科研领域的一次思想碰撞与智慧交流。参会者们满载而归,收获了前沿理念、实用技巧与合作契机,必将为未来的学术征程注入强大动力,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学术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