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文明的积淀:中国古代科技》新书发布会暨“文明的积淀”科学文化研讨沙龙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行

  • 郑锌煌、杨柳
  • 创建时间: 2024-05-27

2024年5月24日上午,《文明的积淀:中国古代科技》新书发布会暨“文明的积淀”科学文化研讨沙龙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行。

本次活动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之一,由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承办。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郑浩峻,中国科学技术馆馆长郭哲,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孙小淳出席并致辞,中国科协技术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秦德继,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副部长谭华霖、宋玉荣,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毕海滨,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山西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科普时报社等高校和出版单位的30余位科学界、教育界和出版界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文明的积淀:中国古代科技》发布活动现场-中国科协供图

新书发布会由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副部长谭华霖主持。《文明的积淀:中国古代科技》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小淳教授主笔,该书从人类文明角度审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聚焦呈现中国古代科技发展脉络、科技思想和科技成就,探讨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科学精神及科学思维,展示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精神标志和文化精髓,以及对中国未来科学发展的启示。

王进展书记致辞-中国科协供图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代表中国科协表达了对《文明的积淀:中国古代科技》出版的祝贺。他表示,该书是科技史界的学者向即将到来的第8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献上的一份厚礼,也是科协组织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际举措。王进展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速演进,具有强大自我创新力的科学文化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能。把握这一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推动科学文化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更好担负起推动文明发展的时代使命,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共同任务。

王进展强调,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科技底蕴。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蕴含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是中华文明底蕴深厚的科学文化动脉,要深刻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不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该书站在文明的视角,阐释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和传统科学文化,客观反映中华科技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对于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郑浩峻院长致辞-中国科协供图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郑浩峻表示,科学文化建设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本书的编撰是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落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该书通过文明的视角解读中国古代科技史,充分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让广大读者能够深刻理解中国古代对世界科技文明的伟大贡献,讲中国人的科技故事,展示中国人的创新思维,能够增强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创新自信,提振坚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主自强的信心和决心。

秦德继董事长致辞-中国科协供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秦德继表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保障,科学技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该书呈现了孙小淳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深度解读,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极高的时代价值。

孙小淳理事长致辞-中国科协供图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孙小淳教授代表该书编著出版团队,对参会领导、专家表示感谢。他表示,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现可信、可敬、可爱、可见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古代科技故事,要科学叙事与历史叙事相结合,让人信服,既不能自吹自擂,也不能妄自菲薄,要实事求是地把中国古代文明中的科技思维、思想和成就生动地呈现出来。该书力图对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科学人文精神做客观呈现,解释中国人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也即“科学的中国心”,探讨中国古代在知识创造、知识运用、科学观察和研究等方面的特征。

科学文化研讨沙龙主旨发言--中国科协供图

紧接着的“文明的积淀”科学文化研讨沙龙由孙小淳主持。孙小淳先就“文明视野下的中国古代科技”做了分享,四位专家做了主旨发言。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王扬宗教授首先回顾了七十多年来中国科技史普及作品的历史。五六十年代的普及著作的出版要多于研究著作,这些作品堪称经典,至今仍有相当高的价值,但大都以知识性的介绍为主,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近些年来,新的作品也有不少,但充分吸收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将古代科技史的各学科领域贯通融汇,实现面向具有较高知识文化层次的读者传播、并更新社会公众对中国古代科技史认知的著作,直到本书的问世,才真正得以实现。《文明的积淀:中国古代科技》充分吸收近半个世纪国内外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趋势,将中国古代科技放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演进史的宏大背景之下,体现了作者广阔的国际视野、以及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整体性思考和学术人文关怀。该书突破了以往作品以朝代为序,把不同的学科知识拼接起来的中国古代科技史内容体系,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及其与社会文化的关联,是一个重大的学术创新。该书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采取了实事求是态度,摆脱了以前忽视历史语境、强调领先的做法,在充分肯定科技成就的同时,也没有回避存在的问题,比如对象数思维、宇宙天体理论和对中国古代科学实用性等话题的探讨,能够比较公允地考虑其正反两方面的性质,对于增进读者对中国古代科学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点评说,任何一本真正的文人书写的著作中都包含了一种情怀,或家国情怀、或人类情怀或是个人生命的感悟。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存在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如何尝试协调科学和文化的矛盾关系是目前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或架浮桥、或乘摆渡,该书由简入繁、由繁入简,在几十年来的科技史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向未来的研究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清华大学刘兵教授表示,怎么写科学史,本质上是科学观的、历史观的问题。我国的科学教育一方面致力弘扬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另一方面又以西方近代以来的科学作为唯一标准,造成了认识混乱。该书从思想史、社会史、文明史的多元视角考察中国古代科学,呈现了人类认知自然、对待自然的多元方式中的中国模式,找到了历史观与科学观、科学本质与科学文化的结合点,对于今天的科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大学高策教授表示,中国文化没有在前三个科技革命中发挥其文化精神,但在未来的科学和科学文化形式未必不能有所贡献。中国科学事业已经达到一个新高度,人才培养的体系和规模正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为科技创新和科学文化创新奠定了基础。《文明的积淀》一书的出版,为未来中国科技文化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认知资源和启示。

科学文化研讨沙龙自由发言环节-中国科协供图

随后自由发言环节,韩毅研究员、张大庆教授、刘晓教授、彭鹏博士、潜伟教授、刘孝廷教授、王淑红教授、王福昌教授、尹传红总编辑等专家先后对《文明的积淀》进行了点评。孙小淳教授对各位嘉宾所提供的评价和建议表示感谢,并希望此次新书出版能够进一步推动各位专家学者开展更为广泛的合作,共同推进科学文化建设,为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提供丰富养份和文化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