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院庆活动 | 人文学院科学传播学科建设发展座谈会召开

  • (文)商哲浩 朱鑫卓 (图)陈文焕
  • 创建时间: 2023-11-22

2023年11月18日下午,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人文学院45周年院庆活动的一部分,新闻传播学系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人文楼召开了科学传播学科建设发展座谈会。来自中国科普研究所、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央视网、人民邮电出版社等单位的嘉宾和校友以及新闻传播系师生2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会议就国科大科学传播学科建设发展现状、科学传播未来发展前景、毕业生就业问题等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会议由国科大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新闻传播学系主任张增一教授主持。

会议现场

张增一教授首先对嘉宾、校友表示热烈欢迎,然后简要地介绍了国科大新闻传播学科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国家在公民科学素养建设方面的新政策措施,以及在新媒体和人工智能背景下科学传播出现的新变化。

张增一教授

张增一教授谈到,在国家政策方面,继2021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规划纲要(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之后,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的科普(科学传播)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科学传播因符合国家需求,必将成为朝阳行业;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新媒体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包括融媒体在内的新形式、新手段给科学传播发展带来了新生机,需要科学传播媒体工作加强实践。为此,在新的课程体系加入了影音技术和后期处理、健康传播、环境传播、计算传播等课程,有利于同学们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科学传播研究和实践。

郑念研究员

中国科普研究所原副所长郑念研究员表示科普研究与实践或科学传播学科发展正面临着最好的大环境,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和方向及光明的前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重视科普工作,即使在艰难时期,也从未放松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规划纲要》《意见》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工作也在进行,尤其是在当前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下,更加突显了科学技术发展与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重要性。国家需要不断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积极发展科普产业、大力推进科普社会化,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原有体制之下,科普工作没有得到认可,但当前开展的科普职称评定工作为科普从业人员打通了晋升渠道。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双减政策下的科普加法等政策环境的推动下,科普工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科普与教育、产业界、学术界等多方主体相结合,逐渐形成“大科普格局”。然而,当前科普理论滞后于科普实践,希望国科大人文学院能在科普理论方面继续深耕,不断前行。他感谢国科大新闻传播学专业师生对中国科普研究所有关科普政策研究、科普能力监测与评估、科技资源科普化等方面工作的鼎力支持。

周雁翎编审

北京大学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主任周雁翎编审表示,科学传播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领域,需要同学们从理论中走出来,从学校中走出来,走进市场,走进公众。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渠道非常狭窄;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如何实现阳春白雪的科学内容普及化,让普通公众喜欢,容易接受,乐于接受,需要每个科学传播工作者不断探索。科学传播工作者不能只做“媒”体人,更要做“酶”体人,要在内容转化和促进吸收消化上下功夫,这需要认识上和方法上做出“质”的改变。当下新媒体、融媒体已经形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科学传播工作也需要借风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在疫情期间与B站等平台开展了合作,向公众传播相对论、黑洞、微分几何等科学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传统媒体发展式微,科学传播借助新媒体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校友陈艳欣

关于科普,在央视网工作的校友陈艳欣表示当前科普文章的受众呈现出明显差异化,受众的科学素养有很大的差别,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让不同层次的受众都能“听懂”并“有所收获”,需要了解科学内容,在转译解读方面下功夫。

校友刘罗兰

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的校友刘罗兰表示,她的工作是通过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形式传递生涩难懂的科学知识,然而艺术和科学对于大众来说都是生涩难懂的领域,两种晦涩的形式往往难以进行深层次的联合。对此,詹琰老师认为目前国内艺术与科学难以联合的原因是艺术与科学教育过程中的学科分割,不同领域的学生往往进行专项培养,学科之间壁垒很强。目前艺术家的科学素养不足,科学传播工作者是艺术家和科学家之间沟通的桥梁。

校友陈思睿

目前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陈思睿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指出,在部分传播学期刊里关于科学传播的内容很少,其实主流传播学领域需要有科学传播的声音。他结合自己经历,向学弟学妹们介绍了他考博和学习的经验: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尽量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增强自己的实力;在面试等环节,要充分展示自己;在学习方面中,要多跟导师多交流,在与老师的不断沟通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老师关注的领域之间的平衡点,最终确定自己的方向或论文选题。

校友郭晗

就职于人民邮电出版社的校友郭晗,对老师们的培养表达了感谢并谈了她参加工作的体会。她认为科普或科学传播图书在科技出版领域广受重视。例如,她所在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之美:改变世界的前沿科学漫谈》,成为第19期“新华荐书”的图书之一,认为科普图书出版前景光明。

校友李肇

就职于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的校友李肇,分享了自己参加工作后的感悟。他认为,研究生期间的学术训练,使他很快适应了所从事的宣传和管理工作,并将科学传播融入相关工作中。

莫扬教授、詹琰教授和王聪副教授先后进行了发言,就科学传播研究与科普实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人工智能尤其是Chat GPT对新闻传播学的影响、科学传播专业就业与继续深造等问题与嘉宾和校友进行了互动和交流。在校生同学围绕着他们关心的学习、研究、就业等方面与嘉宾和校友进行了积极互动。

莫扬教授

詹琰教授

王聪副教授

中国科学报记者甘晓、中国青年报记者司格、工人日报记者周怿、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徐德金、科技日报记者陆成宽、新华新媒记者张馨文、中国科学院行管局丁苏雅、交通运输部机关服务局丁若愚等新闻传播学专业校友参加了院庆大会。

会议合影

(文)商哲浩 朱鑫卓 (图)陈文焕

审核:张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