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6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人文学院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223会议室召开2021年“大学写作”集体备课会。会议由人文学院副院长张增一教授主持,席南华院士、燕敦验教授、17名授课教师、5名本科生代表共同参加会议。
首先,张增一教授介绍了参会人员,并简要回顾了“大学写作”课程自2015年创立以来的发展历程。人文学院王楠副教授和何涛老师汇报了2021年“大学写作”课程的教学、教务工作和2022年的工作计划。2021年,“大学写作”课程开设了23个班,共468名学生,有17名教师参加教学。在2022年,“大学写作”课程将进一步推动课程教学和教辅材料的编写和翻译工作。
接下来,人文学院柯遵科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陈晓珊副研究员介绍了“大学写作”课程的教学经验。柯老师选取了部分学生的期末总结PPT,从学生的学习心得和课程建议两个方面,介绍了他在“大学写作”教学中的一些做法。陈老师通过列举课上的一些案例,汇报了她在“大学写作”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话要有根据”进行写作。
陈晓珊副研究员 |
参会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心得,围绕上述报告展开了热烈讨论。马克思主义学院陈天嘉副教授认为,国科大是理工科氛围浓厚的学府,建议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人文色彩,并要积极推动“大学写作”成为国科大的品牌课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志会副研究员指出,“大学写作”在阅读材料和写作题材方面,可以增加科学家精神的内容。人文学院尚雪副教授通过列举她在教学中的实践,介绍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和思考。经济与管理学院汤超颖教授建议加强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人文学院罗武干副教授结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经历,介绍了他如何实现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相互促进的经验。
随后,王翼遥、姜泓旭、王雅芹、黄海诺、王良国作为国科大二年级和一年级的学生代表相继发言,讲述了他们的学习心得和课程建议。
王翼遥同学围绕课程中写过的三次作业来谈他对大学写作的认识,他认为大学写作一定要依靠详实可靠的证据,要有逻辑、经得住批判,他建议阅读材料中增加一些论证有问题的文章,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王雅芹同学通过回顾大学写作四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析了她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得到的收获,她建议增加一些文学体裁的写作练习。黄海诺同学表示,大学阶段的学习方式与高中阶段有很大不同,需要自己独立探索,“大学写作”的学习对这种独立探索有很大益处。王良国同学认为,这门课程的最大收获是教会了他如何提出一个真问题,写作只有从真问题出发才是有意义的。姜泓旭同学说,“大学写作”作为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对高年级的课程学习很有帮助,如查找和阅读文献的速度加快,能熟练做好规范的引注,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学生代表发言结束后,本科部部长燕敦验教授指出,“大学写作”课开设以来,在本科生中反响很好,本科部会继续大力支持这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最后,席南华院士对会议进行总结发言。他指出,2015年国科大在国内首次开设“大学写作”课程,人文学院对国内外的教学情况做了充分详实的调研,调研报告分析的很透彻。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丰富、定位准确,“大学写作”是一门通识课,旨在培养理工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希望老师们引导学生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对国科大的教育工作、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工作做出贡献。
席南华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