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我们在人文学院夏令营遇到了不一样的自己”

——国科大人文学院2021年夏令营课题研讨收获篇

  • 人文学院
  • 创建时间: 2021-07-27

我们在人文学院夏令营遇到了不一样的自己

——国科大人文学院2021年夏令营课题研讨收获篇

炎炎七月,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们齐聚国科大人文学院2021科学与人文云端夏令营,跟随导师们线上做科研。17个课题研讨组的成员们经过两天两夜的高强度训练,纷纷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这些课题涵盖了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传播学和科技考古四个方向,小组内成员的学科背景多样,不同思维的碰撞与融合激发了创新的火花。723日上午,各小组依次展示了研学成果,人文学院的老师们也对大家的汇报给予了肯定并进行了点评。

汇报结束后,同学们回望这段难忘的经历,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见、所得。

 

小小的腾讯会议窗口、像是一扇通往人文科学乌托邦世界的窗口

我是来自传播学方向的谢秦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和其他四位同学一起一步步研究尝试是最具挑战性,也是收获最大、最开心的一段经历。我们选择的课题是社交媒体中人工智能的公众形象——以短视频平台为例,在此之前,我们中的大多数小伙伴都只是在用户层面对短视频平台有过体验、感受,但是真正涉及到严肃的学术研究分析的时候,要从数据获取、清洗分析到结合理论阐述,每一步都是考验。

第一天,我们尝试直接在短视频平台上搜索直观的视频数据进行手动整理,但是遇到了视频数据时间范围差异(比如B站只能获取前50页数据,抖音只能获取近2年完整数据)、样本数量庞大、筛选标准的不统一等情况。学姐们在了解我们的困难与困惑后,纷纷协助我们一步步确认研究标准,然后使用Web Scraper等程序帮我们从抖音和B站平台爬取短视频标题数据。到评论文本研究分析的时候,我们需要从短视频平台再获取视频的评论,我们先后尝试八爪鱼和后羿采集器,经过一段时间的软件熟悉后最终顺利获取数据。但是到关键的研究编码时,我们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和意见分歧,经过反复讨论并和老师学姐确认,我们最终开始使用Nvivo进行编码。此时已经是周三晚上,我们有点担心时间来不及。

当天晚上,学姐亲自为我们演示了Nvivo的操作和基本的研究方式、逻辑和途径,并介绍了DiVoMiner。在这时,我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学术研究的逻辑、态度和价值。周四整天,我们都在围绕着前一天获取的视频数据样本进行分析阐述,针对人工智能的公众形象的议题进行数据可视化呈现和结论整理。周四,张老师和学姐们一直陪着我们反复修改PPT到很晚。


曹晗煜同学汇报《社交媒体中人工智能的公众形象:以短视频平台为例》

 

在彻夜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哲学家们坐在月光下激烈地争论

我是科学技术哲学方向的朱峰,这五天的讲座和学术课题研究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国科大人文学院的魅力,也明确了自己在学术道路上的方向。

在此次夏令营的课题研究中我选择了范杰老师如何理解无知的课题。在此之前,我对逻辑哲学的印象是抽象和晦涩的,尤其对于不具有哲学学科背景的我而言,它更是高不可攀的领域。而在此次课题研究结束之后,多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收获,以及对逻辑哲学进行探索的勇气和信心。范老师在第一天就给我们布置了阅读英文文献的任务,要求我们从标准的观点新的观点切入研究无知的定义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在此之前,我们必须明白无知是什么。在文献的阅读中完全颠覆了我对无知的思考,其中,Le Morvan认为无知是对知识的否定,他为此细分为命题性无知propositional ignorance)和事实性无知factive ignorance),但Peels对这一区分提出了反驳,在他看来,无知等价于缺乏真的信念。他们都提供了相当有说服力的论据和十分巧妙的例子,使我不断转变立场,成为一根随风摇摆的墙头草。在彻夜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哲学家们坐在月光下激烈地争论,而作为旁观者的我,完全无法判断谁占了上风。最后,我合上已被翻的皱起的论文纸,将自己对文章的梳理和想法进行整理和再现,并对于无知这个话题写下了长长的读书笔记。在这一攻坚克难的过程中,我获益匪浅。


刘淼喜同学汇报《如何理解无知?》

 

我成为了我想要成为的我

我是传播学方向的刘婉琪。参加人文学院云端夏令营虽然只有短短五天,却收获满满。老师们安排了丰富的讲科研座和课题,师生们汇聚一堂,导师们知识渊博和蔼可亲,同学们虚心好学团队协作,大家在科学殿堂共同探讨梦想,我们在这里,结识了良师益友,领悟了科研真谛,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我参与了詹琰老师的争议性科学事件中科学家态度对公众的影响研究课题组。起初面对课题,我心里有点打鼓,但当我投入其中却变得专注无比,查文献、跑数据、写初稿。我和队友两人一组,几乎每天一睁眼就开始连麦、共享屏幕讨论,两天时间做出了一个完整的小课题,真正体验了一把科研人的生活。我们不仅完成了课题,得出了比预计更好的结论,还收获了友谊。我和我的小伙伴意料之外地默契与志同道合,这次算是我大学期间最愉快的一次小组合作。也真切地体会到了遇见国科大,遇见不可思议的自己

孩子们感觉如何?酸爽吗?詹琰老师亲切的关心,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助教丁若愚和豆扬也给了我们很多帮助。课题汇报时詹琰老师给予了我们极高的肯定,感动、欣喜、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这两天的我成为了我想要成为的我。

 

学长学姐问候我,老师也关心我,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告诉国科大

我是科学技术史方向的张新云,我是一名河南人。夏令营期间河南暴雨下了三天三夜,第四天的时候,我家里也不幸的断电了。因此我缺席了一次小组讨论,学长学姐问候我,老师也关心我,告诉我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告诉国科大,我很感动。自己还没有被录取为国科大的研究生,但是学校关怀学子的人文氛围让我备受感动。

五天的夏令营圆满收尾,心里很不舍,很感动。高朋满座的学术盛会、平易近人谦逊博学的老师、悉心帮助我们的学长学姐……这些都让我心驰神往。唯一的遗憾可能就是因为疫情的防控没法线下见面。但我相信我们以后终将在美丽的校园相会。

今天河南的阳光很明媚,和我来时候的一样。

 

辛丑年赠国科大人文学院与夏令营学子

李恩泽(科学技术史方向)

碧海蓝天映艳阳,才子佳人气轩昂。

纵横千古论八方,指点江山扬思想。

铅矿解析话殷商,人工智能助推广。

科学衰落莫慌张,物种起源领辉煌。

博学笃志探真相,格物明德记心上。

与君离别莫相忘,雁栖湖畔少年郎。

 

这次跨学校跨学科的小组汇报,令我印象深刻,收获颇丰

我是传播学方向的周涵煦。在选择研究课题时,我选择了孙小淳老师指导的汉代星占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研究课题小组。在这个小组,我结识了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和助教学长学姐的帮助下,阅读文献、提炼报告框架、完善各部分内容,并提出辩证思考。短短两天的头脑风暴,同学们发挥所长,高效且顺利地完成了研究报告。在大学生活里,我参与过许多小组作业,但这次跨学校跨学科的小组汇报,令我印象深刻,收获颇丰!

科学传播是什么?被这个问题吸引而来,在夏令营的经历给了我一些答案。

以前观看博物科普类视频时,我对其中的科学内容充满了兴趣。在小时候谈论梦想是什么的时候,每个人可能都有过长大了要做科学家的愿望,长大后却逐渐与科学有了距离感。这次夏令营丰富的研究课题让我印象深刻,多样的研究选择唤醒了我对科技探索的好奇心。只有对科技内容感兴趣时,我们才能够讲述有趣的科学故事。


周涵煦同学汇报《汉代星占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研究》

 

夏令营让我见证了热爱,也让我在困惑中发现了热爱

我是科学技术哲学方向的王东岳。国科大人文学院的夏令营是我最期待的,也是最让我忐忑的。在专业见面会上,我就被伙伴们的优秀所感染,他们对科学技术哲学表现出的极大热爱,是我从未感受过的,于是我坚定了一个信念:在这次夏令营中,我要学会一些东西。

出于对天文学的兴趣,我选择了王广超老师天文学革命的课题,和陈羽凡、刘悦两位小伙伴一起开展研究。王老师对课题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引导我们一步步理清历史的脉络,理解哥白尼对偏心匀速点模型的批判,并探析了革新与守旧的关系。

研讨第一天的晚上,刘悦同学突然联系我们,向我们叙述了她所在的河南受灾停电的情况,刘悦同学的状况牵动着我们的心,可是课题仍需要继续开展,于是羽凡和我就承担起了主要的研究工作。经过讨论、汇报、整合、修改,在老师和学姐们的帮助下,我们终于能够在短短两天内,讲出历史的主线,回答相关问题。我想感谢老师和伙伴们,为我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让我在短短的几天里对科学技术哲学和其他方向有了进一步认识,也让我更加明确余下的本科生活要怎样规划和选择。夏令营让我见证了热爱,也让我在困惑中发现了热爱,感谢各位的陪伴!


王东岳同学汇报《哥白尼革命》

 

看见更大的世界,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

我是传播学方向的倪彬彬。很荣幸能够参加此次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的夏令营。在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内,我接触到了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技考古、科学传播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聆听了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并在小组课题中亲身体验了科研的过程,度过了充实且意义非凡的六天时光。在国科大,我不仅接触到了传播学前沿领域的相关研究,同时也得以就自己心中的困惑和老师进行探讨,在科研小组活动当中我也深刻体会了科研过程的艰辛和取得成果的欣喜。

我有幸能够跨专业参加蒋洪恩老师指导的科技考古方向的课题:小麦的传播和利用。在为期两天的时间内,通过文献阅读、脉络梳理和讨论辨析,经过老师的指导,助教师姐的帮助以及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得以理清小麦的起源、传入中国的路径及其合理性,同时也重新回顾了小麦在中国的推广和利用历程,从而对中国饮食文化结构的改变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在此次科研课题活动中,蒋洪恩老师给予了我们许多宝贵的经验,让我深刻意识到了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要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并且要具备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最后,我也很幸运地能够代表小组同学在课题汇报中进行展示,老师们的肯定使我感到了莫大的成就感,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未来要将学问之路进行到底的信心。

国科大是一个开放、包容、严谨的学校,在这几天的时间里,我深切感受到这所学校强大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科研氛围。同时也对于科学传播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理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这为我今后明确自身的科研方向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最后,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在国科大里面也有幸遇见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以及许多优秀亲切的师哥师姐。希望在未来,我能够进入国科大进行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真正遇见不可思议的自己。


倪彬彬同学汇报《小麦在中国的传播与利用》


很高兴能顺利的和所有老师同学们一起经历这次夏令营

我是科学技术哲学方向的甘子熙。在当初得知自己入选参加科学与人文夏令营的时候起,我就对夏令营活动充满了期待。在国科大人文学院的老师和助教们的指导下亲身参与了五天充实的夏令营活动后,可以说我的期待得到了完全的满足。五天的时间中我听取了四个方向的学术报告、读书会和课题研究,其中课题研究的体验可以说是本次夏令营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在课题研究部分,指导老师袁江洋教授结合我的本科专业和本次的研究课题,建议我以牛顿炼金术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究牛顿的物质理论。虽然我对炼金术先前有过一些了解,但仍属于简单认识的阶段,还没有从严格的学术角度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审视。通过袁老师和两位助教细心的教导,我成功收集到并且认真研读了研究课题所需要的参考文献。期间,课题小组还进行了几次小会,会上我们汇报了当时的工作进度,袁老师则细致地指出我们的工作中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方向,并且详细补充了基本的背景知识。最终,我顺利地完成了课题研究报告和汇报。在这一次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也对科技史的研究方法有了初次但也全面的认识。总而言之,通过参加本次国科大科学与人文夏令营,我对人文与科学交叉学科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都有了全面的认识和沉浸式的体验。很高兴能顺利的和所有老师同学们一起经历这次夏令营。

 

这次夏令营让我明白了自己拥有转变的机会

我是科学技术哲学方向的王昱力,从社会学到哲学,这次夏令营让我明白了自己拥有转变的机会。

还记得夏令营第一天,我的视线便停留在一场讲座的某页PPT的某段文字上,大意是说哲学和社会学的邂逅。我是以一个社会学专业学生的身份,带着对科学技术的憧憬,同样也带着对哲学的向往,来到了国科大的夏令营。科学技术哲学的领域完全满足了我的好奇,这几天的交流更是祛除了我头脑中的偏见——科学技术哲学是故弄玄虚且脱离实际的。实际上,科学技术哲学蕴含了人们对科学与技术的一切反思。我更了解到,科哲并不只是一群人的思辨游戏,它更是与社会发生联系的,它关切着每一个人。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的学者更是肩负着责任。

在国科大,我看见了社会学与哲学的汇合,看见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流,而这一切都发生在科学技术哲学之中。只见通往空中花园的阶梯延伸到我面前,让我得以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体验到科技哲学的奥妙。我很幸运国科大给了我这个增进见识、接触理想的机会,我也将会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相信,我们彼此永远会为过程中遇见的真挚和热烈而感动

我是传播学方向的易思思,两天的时间,懊恼,摸索,交流,碰撞,抓破脑袋,学习使用一个只在文献上见过名字的软件。

一天连麦16个小时,前辈和同龄人都成为随行路上最亲密的伙伴。学姐一步一步教我们如何去操作、去解析,老师耐心地为我们明晰研究的思路和方向,伙伴们一起讨论研究中出现的种种难题……深夜见证了我们的艰辛和努力。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各有擅长和优秀,就如寥寥星点汇聚成璀璨星河。国科大提供的夏令营更如深沉夜幕,为我们的聚首和簇拥提供了一方广阔的天地。老师和助教学姐们便如柔和月辉,指点迷津。我不禁感叹,缘分是多美好的字眼呀!读起来真是满口生香,让人惊叹于命运安排的奇妙。恰于此地,恰于此时,我们在为同一个课题而共同努力。

时间有限,研究过程和发现仍有诸多不足。此次相聚之后,我们或许都会归于人海,也或许此后就成为并肩攻克难关、一起研究的同窗。

那又怎么样呢?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我们会继续在热爱的领域闪闪发亮。

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我相信,我们彼此永远会为过程中遇见的真挚和热烈而感动。

 

与你相遇的这段经历将是往后每个夏天我都能想起的美好

我是科学技术哲学方向的李佳易。在国科大为期五天的夏令营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并首次引领我进入哲学研究大门的无疑是吴东颖老师心物问题的课题研讨环节。虽然只有两天,但跟随吴老师学习心灵哲学的重要概念、阅读经典思想实验的英文文献、概述实验并写作研究报告,最后在组内分享讨论自己的思考成果,持续的输入与输出不断充实我的头脑和内心。课题研究中最重要的概述立论反驳辩护的四步哲学训练让我的论证思路变得清晰,逐渐能在研究报告中创新的提出问题并为自己证明解答。

整个夏令营过程中,我结识了国科大超级棒的老师与耐心的助教学长学姐,当然还有一起来参加夏令营的课题伙伴们。在与他们的学习相处中,我的认知不断升级,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很多指点与帮助。因此,我热切希望明年自己也能顺利进入国科大和优秀的大家一起学习进步,我将全身心投入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领域,希望自己能为这份美好的事业贡献绵薄之力。感谢国科大科学与人文夏令营,与你相遇的这段经历将是往后每个夏天我都能想起的美好。

 

每天日程满满,内容丰富多彩

我是科技考古方向的张淦宇,从719日到23日虽然只有短短五天,但是国科大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夏令营给我留下了深切的回忆,收获满满。记忆最深刻的是小组合作研究部分,我们小组在罗武干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殷商青铜器异常铅矿源解析研究,这是一个需要大量阅读文献进行梳理,找到研究空白点并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与研究创新点的研究。只有短短两天时间,看着眼前大量的文献刚开始还有一些不知所措,但罗武干老师耐心指导,告诉我们努力的方向。助教王晓婷、王睿哲学姐全程旁听我们的讨论,提出宝贵意见,并提供最新数据。小组成员密切合作,互相鼓励,最终在最后一天呈现出了精彩的汇报。这段经历除了增长知识,最重要的是让我们对科研有了很大的信心。而且在本次活动中,可以看到老师们细心周到的安排,一共数十个会议室,每天日程满满,内容丰富多彩,让营员们全方位地了解了国科大、参与了小课题研究活动,感谢老师们!

这场研学给予了优秀的学子们以锻炼和交流的平台,通过研学,同学们得以深入了解专业方向,沉浸式体验科技与人文研究的乐趣。相信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能够感受到科技与人文的魅力,无论是否有机会来到人文学院继续研究学习,都能在以后的研究中兼具科学与人文的视角,形成独到的思考,书写不一样的篇章。

国科大人文学院期待与各位同学的再见!期待更多新的遇见!

 

 

【文字:谢秦峰(营员,暨南大学本科生)、朱峰(营员,中国农业大学本科生)、刘婉琪(营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本科生)、张新云 (营员,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李恩泽(营员,山东大学本科生)、周涵煦(营员,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王东岳(营员,桂林理工大学本科生)、倪彬彬(营员,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甘子熙(营员,厦门大学本科生)、王昱力(营员,兰州大学本科生)、易思思(营员,四川大学本科生)、李佳易(营员,华南农业大学本科生)、张淦宇(营员,西北大学本科生);成文整理:汤深语(2019级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研究生)、蔚蓝(2018级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