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研究生人文通识教育品牌项目《明德讲堂》研讨会顺利举行

  • 创建时间: 2019-06-18

2019年6月1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人文通识教育品牌项目《明德讲堂》研讨会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办公楼举行。参加此次研讨会的有校长助理、宣传部部长王秀全,教务部常务副部长李春楠,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人文学院联合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张增一,人文学院联合党委副书记韩彬,思想系列主持人汪前进,人生系列主持人詹琰,历史系列主持人罗武干,文艺系列主持人牛锡桐,人文学院教学秘书张颖建,人文学院科研秘书李伟霞和助教代表。研讨会由张增一教授主持。

《明德讲堂》是面向国科大一年级硕士生开设的一门人文通识类课程,旨在加强研究生的人文素养,把《明德讲堂》打造成人文通识教育品牌项目是人文学院服务学校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孙小淳指出,《明德讲堂》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人文学院为此做出了极大的努力,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优化管理、如何组织课程将其打造成品牌是本次研讨会的重点讨论议题。

鉴往知来。会议伊始,李春楠回顾了《明德讲堂》诞生的来龙去脉。为加强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学校开设人文系列讲座,最初该系列讲座包括三个部分:《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明德讲堂》以及团委组织的系列讲座。之后,《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停开。作为公共必修课,《明德讲堂》一直是该系列重点支持的课程。在2012年开设之初,国科大集中教学人数为5000人左右,所以《明德讲堂》设计讲座每年80场是符合选课需求的。至现在,国科大集中教学人数已近9000人,选课需求成倍增长,原有的讲座设计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也造成考勤困难等问题。

根据负责《明德讲堂》教务管理的李伟霞介绍,自2012年至今,《明德讲堂》共举办讲座583场,每学年平均举办约85场,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这583人次的主讲人中,院士和正高职称占了多数,以北京本地专家为主。经运转近7年,《明德讲堂》也面临诸多问题,如讲座费不具有市场竞争力,雁栖湖校区离市区较远,对于系列主持人缺乏激励机制等,都给讲座邀请工作带来了阻力。

已主持“思想系列”5个学期的汪前进认为,《明德讲堂》授课方式灵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但不可忽视的是,薪酬和交通等问题造成嘉宾邀请困难。詹琰、罗武干和牛锡桐也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专家邀请难、工作耗时长、餐费及交通费用自负和学生考勤混乱是各系列主持人提出的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同时,学生助教也指出学期初与学期末听讲人数差距较大、替打卡现象严重,以及助教工作量大、无法保证新闻稿质量等问题。与会老师纷纷建言献策,提出改进《明德讲堂》的意见与建议。

针对各方提出的问题,韩彬指出,人文学院非常重视《明德讲堂》,力求通过各种努力来提升《明德讲堂》的质量,也一直在和学校的各个部门进行沟通,并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学院将主要从提升讲座质量、教务管理水平和宣传质量三个方面来树立《明德讲堂》这个通识教育品牌。首先,学院将进一步科学规划讲座体系,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促进讲座质量的提升;同时,要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不让我们自己的老师自掏腰包办教育,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真正树立本部教师的主人翁感,激励更多的老师参与到讲座邀请工作中来;其次,学院将积极与校相关部门沟通,通过技术手段,提升讲座的教务管理水平,减少人为操作产生的弊端;再次,学院将积极拓展宣传平台,借助个体(包括主讲人)、学院、学校和社会媒体的宣传力量,将《明德讲堂》作为国科大品牌战略的一部分,推介出去,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对主讲人、社会媒体等的反馈机制,让每一次精彩的讲座都绽放不止一次的生命力。

品牌的打造离不开宣传的助力。对此,王秀全提出进一步提升《明德讲堂》宣传质量的关键词:调结构、强保障、做品牌、重传播和再升级。《明德讲堂》已开设近7年,每学年选听人次逾72000人次,并有一些讲座获得较好的社会反响,已经具备良好的品牌基础,如何优化品牌、进一步塑造和传播品牌是宣传的重点。他指出,打造品牌特色,提升讲座内涵,培养宣传队伍是打造中国大学里一流人文艺术类系列讲座的关键。

在会议总结中,孙小淳再一次指出,建设人文通识类教育品牌是本次会议的主题,也是《明德讲堂》未来的发展思路。本次研讨会成效显著,明确了讲座定位,并就优化讲座设置、拓展宣传平台、完善管理细节等方面形成共识,这些讨论意见将为《明德讲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