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9日、20日两天,由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北京高校研究生考古论坛”在北京科技大学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十七所高校的数十位专家评审及研究生同学参与了论坛,会上大家交流学术成果,探讨学术理念,畅谈学术思想。我校胡耀武教授作为点评专家应邀出席会议,同时在罗武干老师的带领下,我校考古学与人类学系2014级博士研究生姜晓晨阳、2014级硕士研究生王文轩以及2015级硕士研究生刘念分别发表了精彩的报告。
我系参会人员与主办方合影留念
姜晓晨阳博士做了题为《斗彩的起源?——金代磁州窑红绿彩瓷中的高温釉下黑彩的发现》的报告,以临水窑的珍贵红绿彩瓷残片为对象,综合利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能量色散谱仪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X)等多种分析手段,测试分析了样品的成分组成和显微结构,得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结论。该研究建立了区分釉上彩、“釉中彩”和釉下彩的科学方法,澄清了磁州窑系黑彩的属性,并且为明代斗彩的起源提供了新的思考和证据。
姜晓晨阳博士报告
王文轩硕士做了题为《明早期青花瓷器“铁锈斑”的显微研究》的报告,对18片具有典型斑点的明代早期景德镇官窑样品的“铁锈斑”进行了3D数码显微镜、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能谱等多种科技分析。通过显微观察和成分分析,将“铁锈斑”分门别类,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铁锈斑”显色和形成机理的新证据,为明代早期中国官窑青花瓷器的呈色与烧制工艺提供了新的线索。该报告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语言表达流畅,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获得了本届论坛的“优秀论文奖”。
王文轩硕士报告
刘念硕士做了题为《新疆营盘墓地出土人面纹玻璃珠的考古学分析》的报告,以新疆尉犁县营盘汉晋墓地出土的一枚人面纹玻璃珠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域外人面纹珠起源与演化的历史资料,分析营盘墓地出土人面纹珠的形象特征,并将其与罗马帝国地中海沿岸、以及泰国南部空统遗址出土的人面纹玻璃珠的纹饰风格与制作工艺加以对比,探讨其可能的来源及传播路线,为汉晋时期新疆与东南亚地区之间的贸易与文化交流情况提供了新的例证。
刘念硕士报告
通过参与这次大会,我校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同学展现了国科大学子的风采,为宣传我校考古学研究成果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结交了深厚的友谊。另外,同学们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提升了科研水平,明确了科研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