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报道】M234:知识产权浮生三十年

  • 创建时间: 2014-12-11
1_副本.jpg 
 
2_副本.jpg
 

2014124日晚6点半,第234期明德讲堂在雁栖湖校区207教室举行。我国著名知识产权学者李顺德教授到场主讲,与我校学子分享了他研究知识产权三十年的人生感悟。人文学院闫文军副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

李顺德用知识产权“故事”引出他专注的知识产权法研究领域。他说,当今社会已经发展到“工业4.0”时代,需要将生产原料、智能工厂、消费者等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张创新“大网”,而这又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驾护航;作为一个小国,瑞士的科学技术所产生的附加值远高于中国,原因之一就在于其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好。这两则“故事”不仅说明了我们要重视知识产权法研究并将有关研究成果化入产业实践之中,而且也说明了问题意识的来源,就是要主动将专业研究和行业发展贯通起来并从中捕捉问题。李顺德指出,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要与时俱进,要多关注研究进展和行业发展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较好的知识储备,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接着,李顺德向同学们讲述了他30年的知识产权研究与实践历程。原来,李顺德并非科班出身,而是一个技术人员,所在岗位本也与知识产权不相关,但机缘巧合之下,他受单位指派作为专利代理人的培养对象开始学习知识产权法,进而成为了中国第一批专利代理人。之后,他继续研究知识产权法并在报纸上连载十几篇研究文章。他的研究成果被我国知识产权法研究的奠基人郑成思教授赏识,由郑成思引荐正式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始全面投入知识产权法研究至今。基于自己的经历,李顺德与同学们分享了他的感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尺之台始于垒土”,打好基础至关重要;学习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一定要持之以恒;社会是最好的课堂,书本上的知识不能简单照搬到实践中,要活学活用。这些看似“老套”的体会,通过李顺德的现身说法,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了。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纷纷提问,李顺德一一解答。由于交流热烈,整场讲座持续了三个多小时,最后在同学们经久不息的掌声中结束。图文/秦龙秋】

主讲人简介:

李顺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计算机软件和集成电路的知识产权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知识产权保护知识读本》等。参加了我国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多部法律的制订和修改工作。

延伸阅读:

明德讲堂创办于2012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育研究生人文素养而设置的系列讲座,包括思想、社会、历史、文艺和人生五大系列,每学年举办100场。讲座邀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做主讲人,从各个侧面透视思想世界、社会万象和冷暖人生,致力于国科大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