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3日,第M214期明德讲堂在玉泉路教学楼阶一六教室如期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李伯聪教授到场演讲,通过对三个典型历史人物——郑和、郑成功和李鸿章的考察,从工程史角度分析了为什么中国曾经一再错过迈向现代化的历史机遇。人文学院胡耀武教授主持了此次讲座。
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揭开了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序幕。李伯聪认为,中国明代的郑和,虽有七下西洋的壮举,其海上航行时间也几乎与欧洲的哥伦布和达伽马相同,但其航海目的和船队性质,体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和狭隘性。这直接导致郑和下西洋只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和绚烂的“昙花”,而没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中国错过了走向世界的第一个机遇。
被视为民族英雄的郑成功,尽管具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却在与游牧民族组成的清军的交锋中屡落下风并最终被击退,未能实现其“反清复明”的战略目标。李先生指出,假设郑成功能够复明成功,那么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时间将大为提前。郑成功的失败,使中国错过了走向世界的第二个机遇。
到了晚清时期,欧洲已经走向现代化,而中国则成为了追赶者。然而,魏源等人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却一直被“冷藏”甚至“冷冻”。鸦片战争后,李鸿章痛定思痛,发出了中国正在经历“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的感叹。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创建了水师学堂、江南制造局和广东、福建、北洋、南洋四支水师,积极发展海军力量。然而,甲午海战的惨败,使中国步入半殖民地深渊,中国丧失了走向世界的第三个机遇。
李伯聪进一步指出,就全球范围看,在从古代走向近代的过程中,海洋发挥了关键作用。近代史是从转向海洋开始的,当时的中国有能力而未能抓住历史机遇,反倒是落后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启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后来,荷兰、英国和美国等国家,一个个走向海洋,迅速崛起。而中国自明代以来的“海禁”政策,却使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落伍。正是长期闭关自守,才使中国贫穷落后,又不思进取。
在最后的总结中,李先生指出,回望中国历史,“海洋意识”、“海洋家园意识”薄弱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大问题,而“海洋战略”被忽视甚至失策更是中国近代史中最惨痛的教训之一。瞻望未来,21世纪的“海洋战略”和“海洋科技”发展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关键。【图文/王婷婷】
主讲人简介:
李伯聪,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工程研究》杂志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工程哲学、工程社会学、工程史。主要著作有《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工程哲学引论》、《高科技时代的符号世界》、《选择与建构》、《工程共同体研究——工程社会学导论》(合著)、《中国近现代工程史纲》(合著,即出)等。
延伸阅读:
明德讲堂创办于2012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育研究生人文素养而设置的系列讲座,包括思想、社会、历史、文艺和人生五大系列,每学年举办100场。讲座邀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做主讲人,从各个侧面透视思想世界、社会万象和冷暖人生,致力于国科大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