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陕西下河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农业活动初探

  • 创建时间: 2013-04-16

早期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活动及其适应性研究,对于探讨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理解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黄河流域在全新世初期即成为旱作农业的起源中心,早期旱作农业作物主要以粟、黍为主。然而,不同地区早期农业活动替代指标记录和高精度年代数据的缺乏,致使旱作农业演化过程及其扩散和传播的方式和路径至今模糊不清。

我系尚雪老师带领课题组成员对位于关中盆地与陕北高原过渡地带的白水下河遗址具有多期文化层叠压关系的土壤剖面进行分析,基于AMS14C测年,借助花粉、炭化种子等生物指标记录,重建下河遗址新石器时代的植被类型,初步揭示该地区早期农业的种植类型及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过程。

研究显示,5300-4700 cal a BP期间,下河遗址地区以疏林草原植被为主。该阶段先民们的农业结构以旱作农业为主,其中,仰韶时期中晚期广泛栽培粟类作物,伴随少量黍类作物。另外,较多数量草木犀植物种子的出现,暗示该地可能存在先民利用植物资源饲养牲畜的生业经济形态,不过,这种可能性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获得更多证据的支持。

该项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102227),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130501),第四批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201104170)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47批面上项目(20100470599)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5&CurRec=10&recid=&filename=KGYW201204006&dbname=CJFD2012&dbcode=CJFQ&pr=&urlid=&yx=

 

1.jpg

1 下河遗址剖面花粉百分比与炭屑浓度图谱

 2.jpg

2 浮选种子图版(a. 黍;b. 粟;c. 草木犀;d. 荆条;e. 狗尾草)

 

【撰稿人:尚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