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大讲堂系列讲座

  • 创建时间: 2012-05-25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大讲堂第四讲

题目: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时间:2012329日 星期四 上午8:30-11:30

地点:中关村园区S106教室

主讲人:周孝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主持人:王大洲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

 

周孝正教授是著名社会学家,对中国当今社会及社会问题有独到见解。今天,他主要对法治国家、和谐社会和幸福人生等三方面内容进行了精彩讲解和犀利评论。

教授首先从社会热点问题“中国死囚器官捐献”谈起,对我国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讨论。接下来,他着重分析了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官员腐败、社会二元分隔、教育不公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艰巨性等重要问题,提醒大家不要忘记文革错误政策的教训,要认清体制改革的大方向和紧迫性。最后,他着重阐述了中国的人口问题,特别对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负面后果进行了剖析。他指出,我国独生子女存在着人格和心理上的缺陷,随着我国人口增长率的降低,政府应该及时开放二胎。周教授的演讲观点鲜明,风趣幽默,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演讲完毕,王大洲教授进行了点评,并主持了同学与主讲人的互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大讲堂第五讲

题目:How to Get Published in Science

时间:2012410日 星期二 上午8:30-11:30

地点:中关村园区S101教室

主讲人:Richard Stone  Asia News Editor, Science Magazine

主持人:李大光  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

 

本次的主讲人为美国Science杂志亚太区主编Richard Stone先生,他主要就如何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做了介绍。他首先简要介绍了Science的历史,并指出该杂志50%的通讯作者来自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Science分几类内容,其中,科学研究性的内容欢迎所有人投稿,包括研究论文、政策论坛、教育论坛、技术评论等;观点、综述、书评等内容通常由编辑约稿;而新闻内容则是由新闻专业人员撰写。

Richard Stone先生认为如何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并没有一个简单答案,重要的是要了解投稿过程,了解成功作者的策略,以及与编辑的有效互动。他认为,当你的研究有了突破,或者研究结果会令共同体之外的人感兴趣的时候,都可以向Science投稿。当你写文章的时候,要想象你的写作对象,要让他们了解你,了解你的实验;也要想着你的编辑,要明白他可能有100篇其他作者的论文在手头,会接到很多电话和Email询问论文是否能发表,而且他必须找出最好的论文,所以你要用两三句话就抓住他们的眼睛。另外,还要重视论文摘要,一定要请英语是母语的人进行修改,以确保正确表达你的想法。最后,Richard Stone先生还讲述了他在中国各地的考察经历以及到朝鲜的经历。

演讲完毕后,李大光教授主持了同学们与Richard Stone先生的互动,同学们用英语踊跃提出问题,Richard Stone先生都一一作了回答。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大讲堂第六讲

题目:当前中国的社会稳定与公共安全

时间:2012417日 星期二上午8:30-11:30

地点:中关村园区S101教室

主讲人:于建嵘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员

主持人:王大洲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

 

于建嵘研究员是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问题的专家,对当今中国社会状况及社会问题有独到见解。他在演讲中提出,当前中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群体性事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利益冲突引发的维权活动。这类事件主要涉及农民问题、工人问题和市民问题,其基本特征是:属于利益之争而非权力之争、规则意识大于权利意识、反应性大于进取性、合法性与非法性共存。另一类是因社会心理失衡发生的社会泄愤事件,其主要特点是:无组织动员而突发性极强、参与者没有直接的利益诉求、无权威信息的及时发布、无规则底线因而时常伴有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除了群体性事件,一些个体极端事件也威胁着社会稳定,如自卫性抗争事件、自残性维权、报复性攻击以及泄愤性暴力事件等。于先生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从总体上看是稳定的,但是,这种刚性稳定也包含着潜在的危险性,因此,只有大力推进法治建设,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走向和谐社会。

演讲完毕,王大洲教授进做了点评,并主持了同学与主讲人的互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大讲堂第七讲

题目:全球危机与贫富分化

时间:2012419日 星期四上午8:30-11:30

地点:中关村园区S106教室

主讲人: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主持人:王大洲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 教授

 

温铁军教授是当代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在今天的演讲中,他从全球化讲起,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成本转嫁论,讨论了制度性致贫的问题。

他认为,制度性致贫是与全球资本化进程最具本质关联的趋势,其实质是资本占有制度收益的同时,大幅向外转嫁成本,从而导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两极分化结果。在他看来,西方资本主义文明走到今天,引发了全球化成本转嫁不出去的现代化危机,因此沿着老路已经走不下去了。过去累计的成本向发展中国家以及自然环境的转嫁,激化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激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激化意味着对西方社会的惩罚。现在应该是人类真正建立反思能力的时候了。基于成本转嫁论,温教授认为,中国当然脱离不开全球化体系的运行逻辑,很难摆脱全球化资本的掠夺,但是,在转嫁成本过程中,中国由于广大农村的支撑,尚有足够的承载危机代价的能力;中国需要全球性的战略视野,在不断演变的全球体系中恰当定位自己。

演讲完毕,王大洲教授做了点评,并主持了同学与主讲人的互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大讲堂第八讲

题目:东西文化视野中的生命观

时间:2012424日 星期二上午8:30-11:30

地点:中关村园区S101教室

主讲人:赖贤宗台北大学中文系 教授

主持人:王大洲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 教授

 

赖贤宗教授来自宝岛台湾,今天的演讲以中西文化的审视为基础,从哲学、宗教和科学的角度探讨了东西方的生命观。

赖教授从康德理性批判讲起,论述了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的生命观,进而阐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及“见山又是山”的禅道生命观:本体诠释学的生命智慧。在此基础上,又对儒家生命观和希腊哲学传统的理性生命观进行了比较分析。

在演讲过程中,赖教授以在黑屋子中怎样捉黑猫为例,多次与同学们互动,探讨了不同处理方式所代表的不同生命观。梵音的“唱持佛曲”也成为赖教授传递其思想的一个颇具效果的工具,在演讲中他多次忘情高歌,令同学们印象深刻。

最后,王大洲教授进行了点评,并主持了同学与主讲人的互动。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大讲堂第九讲

题目:科研道德——学术工作的生命线

时间:201254日 星期五 14:00-16:30

地点:玉泉路园区大礼堂

主讲人:郭传杰原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研究员

主持人:王大洲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

 

201254日,著名学者郭传杰教授莅临我校“人文大讲堂”,在“五四青年节”之际为我校师生奉献了一场名为“科研道德——学术工作的生命线”的主题讲座。

郭传杰教授在讲座中指出,科研道德问题是一个沉重而紧迫的话题。当今,以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等为代表的科教界对科研道德问题都不敢有丝毫放松。郭教授援引了费希特的名句,称学者“应当成为他那个时代道德最好的人,他应当代表他的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但是又话锋一转,问在场各位“而当一个学者被指出要加强道德修养是啥滋味?!”而这一鲜明的转折更是让人不得不思考起当今学术界的种种问题。

郭传杰教授接下来一一列举了“汉芯造假事件”,“院士造假事件”,以及一些滥用科研经费的触目惊心的学术不端行为。郭教授认为,学术不端行为不仅仅会腐蚀科研队伍,还会影响到社会的风气,郭教授风趣地说道“科研人员可以花钱来获得研究项目,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现在中小学生完成假期作业都可以300块跪求答案了。” 的确,科研队伍中出现的不正之风,会扰乱公平、求实、创新的正常科学研究秩序,有碍创新和学术竞争力,妨害科技进步,这关系到国家科技事业的兴衰,甚至会损害国家的形象,有碍国家未来的发展。

郭传杰教授最终指出,科研道德的缺位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目前缺少一套成型的科研管理体制。当然,一套体系的建立也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的是多方面多层次,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完成。

郭传杰教授在讲座的最后还特别寄语我们年轻的一代,他说“1919年的54日,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开始在中华大地播撒,90多年后的今天,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则更应该由我们年轻的一代传承,从而肩负起国家新的使命。弘扬科研道德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和任务。”的确,作为中国科研事业未来的主力军,科研队伍中的青年人理应承担起弘扬科研道德的义务,践行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

郭教授的讲座持续了近3个小时,其中的内容丰富而发人深省,其中弘扬的科研道德精神也正是我校人文大讲堂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的题中之意。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大讲堂第十讲

题目:治道与治术变革:通过信息公开促进善治

时间:2012518日 星期五 下午14:00-16:30

地点:玉泉路园区阶一6教室

主讲人:王锡锌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主持人:王晓晔 中科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

 

王锡锌教授是国内外知名法学教授,长期关注法治政府建设、公众参与、行政程序、公共政策分析等领域,对于治道与治术问题有自己独到的研究。

在今天的演讲中,王教授首先澄清了何为治道、治术以及我国的政治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任何统治在最终意义上都要回答统治的“正当性”问题,而改革的结构性冒险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应该从治理的技术层面上进行变革,通过治理技术的变革而不断推进治理结构的优化。

王教授提出,以治术补治道、以治术变革推动治道变革的路径,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路径选择,也是一种现实可行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公开特别重要。他指出,信息公开是民主法制的基础,同时是一种过程和技术调整,其溢出效应将激活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从而启动“公民充权”的过程,而公民权的充实在很大程度上将有助于促成有效的、有序的政府—社会互动,促成多元主体参与和协同的公共治理结构,建设信息开放的、民众参与的、合理监督的政治体制,实现治术和治道的回归。

最后,王教授提出,现代化的完成涵盖三个层面,即以市场为载体的经济理性、以政府为载体的管制理性、以公民社会为基础的沟通理性,而国家的强大就在于这种理性力量的呈现,理性化的管理正是政治改革的目的。王教授的精彩演讲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演讲完毕,王晓晔教授做了点评,并主持了同学与主讲人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