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举行博士后教学科研工作交流会

  • 创建时间: 2011-11-07
 

114上午,人文学院博士后教学科研工作交流会在人文楼二层会议室举行。会议由人文学院执行院长任定成教授主持,人事处处长顾海燕、人文学院副院长胡新和教授、新闻与科学传播系教授张增一、法律与知识产权系副主任闫文军副教授、人事处博士后主管周晓慧及人文学院博士后和合作导师二十余人出席了会议。

胡新和首先介绍了人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设站情况和博士后工作的基本情况。人文学院的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获批。此前,人文学院主要依托我校管理学与地学博后流动站开展博士后的培养工作。博士后在人文学院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人文学院共培养博士后人员23人,其中师资博士后15人,科研博士后8人。师资博士后已经占到人文学院教学科研岗位的3/8,在教学活动特别是公共必修课的教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胡新和教授进一步明确了对师资与科研博士后的考核条件,并对今后如何加强对博士后培养各个环节的管理,提出了要求。

顾海燕就学校关于博士后管理的各项政策规定作了解释。周晓慧详细介绍了我国博士后体制的基本特点,国家层面与科学院层面未来的政策导向,以及学校对博士后培养环节的要求。顾海燕特别强调,学校是从教师队伍的后备建设的高度来开展师资博士后的培养工作,原则上要求进入项目聘用的老师要先做一站博士后。由于学校对项目聘用人员有年龄要求,所以也就相应地要求做师资博士后的年龄不能偏大。海外留学归国博士则需要首先进行学位认证。但是,师资博士后出站后又不必然进入学校的项目聘用,这里面还要存在个人与单位的双向选择。学校鼓励师资博士后在站期间参加晋升高级职称的评审,努力为师资博士后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人文学院博士后合作教授王昌燧、刘二中、孟建伟和肖显静先后发言,介绍自己与博士后合作的体会,交流了各自的心得,并就学校如何提升博士后工作的水平,拓展师资博士后的职业发展空间,提出了建议。王昌燧教授建议学校增加副教授晋升名额,同时提高副教授基本任职条件要求。刘二中教授提出,招收博士后需要严格把握进展博士后进展质量、导师条件和工作需要之间的关系,博士后的教学任务要根据学院的整体教学方案,在进站前确定,不能进站后随意开设课程。他提出,不能一门课程换个名称很多人重复开设,弄得学生没法选课,博士后又开不出新课。孟建伟教授指导的两位博士后出站后都在40岁以前晋升为教授。他的体会是,不能像指导博士生那样与博士后合作研究。肖显静提出,合作教授与博士后的关系应当是同事关系、合作关系、半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发挥好博士后的作用。

已经出站留校任教的博士后蒋鸿恩、张艳、罗武干三位博士分别介绍了自己从事博士后的体会和经验,特别是在课程教学、项目申请、公共服务、论文撰写、时间安排方面的成功做法。与会的在站博士后逐一汇报了自己博士生阶段的学术背景和基础,进站后承担教学任务的情况、研究方向、在CSSCICSSCD文献源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申请课题情况、公共服务情况,以及今后教学科研工作的设想。

任定成教授对博士后提出了具体要求。他首先鼓励大家多推荐博士后人选。推荐时需要注意,候选人年龄要符合要求,要有学术型博士(PhD)学位或相当学位(如俄罗斯的副博士学位),要有原创的研究成果(不仅仅是评述性的文章),至少要在CSSCICSSCDTSSCITAHCI文献源刊物或者Frontiers系列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这些刊物上有14类文章不是学术研究论文)。他强调要从人文学院教学与科研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规划的要求来招收师资博士后。要根据学科建设与开课的需要来选择招什么人做博士后。其次,他要求师资博士后要胜任一门课的教学,力争讲出自己的学术功底,讲出自己对学术前沿的把握,讲出自己的人文素质,讲出自己的风格,对提升理工科研究生人文社科素质或者夯实专业研究生的基础做出贡献。有力量的博士后可以考虑逐步讲好两门课,一门是专业基础课或者专业课,一门是面向理工科研究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课。第三,他勉励博士后要力争做出原创的研究成果,努力争取把论文发表在SSCIA&HCI期刊上。他希望师资博士后及早着手申请科研课题。现在国内外课题经费的申请渠道很多,要尽可能靠自己的实力去申请,不要过于依赖合作导师,这样才能尽快地成长起来,对今后的职业生涯是很有利的。第四,博士后在站期间的科研工作要融入现有的团队,要积极参加合作教授的组会,协助合作教授培养研究生。第五,他提出博士后进站后一定要承担必要的公共服务,这是踏入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

与会博士后和博士后合作教授普遍地感到,这样的活动增进了彼此了解,交流了心得体会,分享了成功经验,很有意义,今后应当继续开展类似活动。

(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