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孙小淳研究员为科学人文暑期学校师生作报告

  • 创建时间: 2011-07-27
7月22日下午,2011年科学人文暑期学校举行了一场题为“科学技术史研究前沿及趋势”的学术讲座,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院员、副所长孙小淳研究员主讲,人文学院王大明教授主持。
 
孙小淳的讲座包括三个部分:对于科学技术史学科内涵的新认识、科学技术史学科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势。讲座内容发人深省,加深了学员对于该学科研究现状和方向的理解。
 
首先,孙小淳援引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的观点“所有历史都是现代史”,对科学技术史的学科内涵进行了新的阐释,指出虽然历史研究的对象是过去的事物,但是一定要从现代的角度去审视科学,建立古今之间的联系,从而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孙老师以自己的研究方向天文学史为例,分析古今天文学的密切联系,从而解释了科学技术史的学科意义,即解释历史上重要的科技发现和发明,探索科技发展演变的规律,为预测科学技术发展方向提供分析方法和依据。
 
其次,讲座介绍了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前沿。其一,是多学科的交叉性:孙老师列举了拿破仑进行大地测量和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引出了对于度量问题多样性的探讨。然后,他具体讲解了古代天文尺的度量,从尧帝时期开始,至清朝晚期,我国观测天文的仪器,如浑仪、圭表等,其单位大致均在25厘米,而外国的天象厅标准长宽也均为25米。由此得出结论,如此一致的度量单位是指向天文学本质的,是适用于所有天文现象的研究的。同时,25这个数字与人类的审美也联系密切,从而可以为考古、心理学、美学等学科研究提供参考。其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科技史,比如从亚里士多德的“必须有力的作用才能使物体运动”到牛顿的“惯性”概念的提出,指明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学习科学史对科学发展是非常有益的,能够使人类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本身。
 
最后, 孙小淳讲解了科学技术使的研究趋势。第一,人的因素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了科学当中,因此要思考科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要用人类学的眼光看待科学,注重社会学、人类学与科技史的学科交叉。第二,孙小淳提出了“科学要发展,就得多投入的”观点,以宋代投入了千分之一的财政收入换来了天文学的极大进步为例,指出我们的社会需要给予科学更大的关注和投入,从而推动科技的繁荣。
 

讲座结束后,孙小淳还与同学们进行了热情的交流,就史学研究中的民族主义和史学的目的等问题为学员答疑解惑。这场精彩的讲座赢得了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为有志于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学子铺筑了一条走入科学殿堂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