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大师”的智慧
——张忠培先生讲授中国玉文化侧记
来源:人文学院科技考古系 作者:陈相龙
7月4日晚7点,经人文学院盛情邀请,著名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张忠培教授终于拨冗来到我校中关村园区教学楼,为研究生们讲授关于“中国玉文化的几个问题”的课程。
张先生虽年逾古稀,但神情矍铄,湘韵虽浓,然声音洪亮。一开讲,先生即直奔主题,系统阐述了中国玉文化之演变历程。即新石器时代中期至良渚文化之前,为以玉比美;良渚文化为神王之玉;三代之时改为以玉载礼,而战国之后,则为儒家倡导的以玉比德。
基于考古学文化的深入性研究和大师特有的洞察力,先生重申了“良渚文化已进入文明时代”的观点,这一曾被“冷冻”十余年之久的科学论断,终于得到考古发掘资料的证实和学界的承认。这样,中华文明五千年始赫然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先生以中国玉文化为例,阐述了《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哲理。告诫我们,做学问应做出道道来。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全局,高瞻远瞩,发现研究对象之“道”,也就是其中规律。
具体到中国玉文化的研究,他建议从历史和文化两个角度推进玉文化研究,并将这一思路推广至考古学研究,即考古学研究不仅要研究历史,更要研究文化。与此同时,先生还希望我们重视玉文化谱系的构建和研究。事实上,张先生关于中国玉文化研究的建议,完全适用于考古学研究以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
课程结束后,除了认真回答大家的各种问题,先生还就科技考古研究方法给大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建议。
张忠培教授简介:著名考古学家、北京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创始人。湖南省长沙人,1934年生于长沙市。在长沙读小学,毕业于长郡中学。建国初期考入北京大学。1956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57年被选拔攻读考古专业副博士研究生。1961年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吉林大学任教,历任副教授、历史系主任、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员会考古学科成员。1984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称号。1987年调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自1958年以来,先后在陕西、吉林、黑龙江、河南、山西、湖北及内蒙古等地主持大规模的考古研究工作,填补了考古学上的一些空白,开创了史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研究,在考古学文化谱系,私有制产生于母权制社会,母权制社会及其向父权制社会的过渡、演变与发展,中国文明的起源、形成及走向王国的道路以及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都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认识。撰写专著10部,发表论文百余篇。自80年代以来,应邀至美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区参加学术会议、讲学、主持讲座和担任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