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袁江洋

  • 创建时间: 2016-01-05
  • 11943

  ..::个人简历::..

  1964年5月生于湖北松滋

  1980年至1987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硕士学位;

  1988年至1995年于华中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任教;

  1995年至199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中心,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8年至今任职于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现为研究员;2001年于牛津大学、伦敦帝国学院访学

  ..::研究方向::..

  1、西方科学史:主要从事牛顿研究、波义耳研究、科学革命研究、化学史研究以及英美科学史研究;

  2、科学编史学:科学史学史、科学史哲学以及科学史研究方法;

  3、科学哲学:主要围绕实验、理论与(学科层面上的)元理论相互关系进行探讨与阐述(关注元理论、实验的精致化进程与判决性实验,关注相同元理论或不同元理论背景中的理论竞争与进化进程,承认科学家可以对实验陈述进行跨范式、跨元理论乃至跨文化的理解);

  4、科学文化及科学社会学:科学制度化进程研究(四个台阶:学会、学科、国家化、超国家化层面的科学实体;以学术研究纲领的构建与认同为考察线索),科学文化的发生、发展与社会运作过程,当代中国科学文化建设

  ..::招生方向(博士、硕士)::..

  1、西方科学史:科学革命史、英美科学史、化学史、牛顿研究、波义耳研究、科学制度化进程研究、科学史理论研究。

  2、科学哲学:实验在理论构建过程中的作用,(学科层面上)元理论概念及相关历史案例研究

  ..::研究生课程::..

  1、科学编史学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学编史学教程简介

  2、科学史文献选读

  代表性论文

  1. 科学史制度化进程的反思——写于ISIS创刊100周年之际,《科学文化评论》,Vol. 10 (5). 2013. pp. 21-31。

  2. 重构科学发现的概念框架:元科学理论、理论与实验,《科学文化评论》,Vol. 9 (4). 2012. pp. 56-79。

  3. 科学史:学科独立与学术自主,《科学与社会》,vol. 2(3). 2011. pp. 41-62。

  4. 现代化学研究纲领的构建,《科学文化评论》,Vol. 9 (2). 2011. pp. 5-18。

  5. 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再检视,《科学文化评论》,Vol. 3 (2). 2011. pp. 60-75。

  6. 富兰克林学会与费城工业化进程(合作者董亚峥),《自然科学史研究》,vol. 27(4). 2008. pp. 39l-417。

  7. 牛顿炼金术:高贵的哲学?《自然科学史研究》,vol. 23(4). 2008. pp. 283-298。

  8. “牛顿革命”与近代科学之兴起的发生学诠释,《二十一世纪》,vol. 50(6). 1998. pp. 67-75。

  9. 论玻意耳-牛顿思想体系及其信仰之矢──17世纪英国自然哲学变革是如何发生的?《自然辩证法通讯》,vol. 17(1). 1995. pp. 43-52。

  10. 技术哲学的反思:技术共同体与技术范型(合作者吴玉辉),《科学文化评论》,Vol.7(1). 2010. pp. 26-41。

  著作或译作

  1、《科学史:新的综合》,佛光人文学院(台湾),2002。简体版《科学史的向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思想之网:牛顿》,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3、译波义耳《怀疑的化学家》,武汉出版社,1993。

  4、主编《科学革命与中国道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5、合译夏平《科学革命》,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6、校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宇宙体系》1992年中译本,武汉出版社。

  7、合编《中国化学学科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8、主持编写《2009-2010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报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