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张藜
专家类别:教授
研究方向
中国现代科学社会史;
近现代化学史;
科技人物研究
教育背景
2003年于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获哲学博士学位;
198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
1986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
学术经历
2015年8月—今,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人文学院科技史系副主任
1989年4月—2015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实习研究员、助理
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其间:
2005年兼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研计划处处长
1999年10月—2000年1月为比利时列日大学科学史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社会任职
《中国科技史杂志》副主编,2000年至今;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2004年至今;
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室副主任,2010年至今;
中国科学院院史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2003-2012年)及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2006-2012年);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办公室主任,2000—2003年;
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中国(大陆)地区秘书兼司库,1999—2005年。
科研项目
学术奖励
2010年获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2009年论文“国家需要、部门利益与科学家自主性的调适——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筹建与初期发展为中心的探讨”(《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年第3期)获“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建制化(1949-1965)”获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DHS青年科学史奖”提名奖。
论著目录
研究论文:
1.20世纪中期无机化学的复兴,《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年第3期,第258-268页;
2.50年代初院系调整对我国高等化学教育的影响,《自然辩证法通讯》,1992年第2期,第41-48页;
3.中国西部科学院理化研究所始末,《中国科技史料》,1995年第2期,第24-35页;
4.《化学新理》——物理化学在中国传播的起点,《中国科技史料》,1996年第1期,第92-95页;
5.20世纪上半叶物理化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第七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文集》(王渝生主编),第350-356页,郑州:大象出版社,1999年;
6.莱比锡学派的特点及其对物理化学的贡献,《自然科学史研究》,1996年第2期,第151-160页;
7.德文《物理化学杂志》的创刊及其影响,《化学通报》,1996年第12期,第47-49页;
8.国家需要、部门利益与科学家自主性的调适——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筹建与初期发展为中心的探讨,《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年第3期,第193-214页;
9.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解读“高分子化学专门化草案”,《法国汉学?教育史专号》,第449-474页,2003年;
10.中国社会中的科学组织——以中国科学院高分子化合物委员会为中心的探讨,《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第5期,第53-61页;
11.科学的国家化:20世纪50年代国家与科学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5年12月,第5-18页;
12.口述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的研究现状,《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第30-3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3.萨本铁的前半生,《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年第4期,第287-304页;
14.从苏联到美国:中国高分子科学国际交流活动的历史考察,《科学文化评论》,2006年第6期,第20-36页;
15.From the Soviet Union to the U.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in China’s Polymer Science,HISTORIA SCIENTIARUM,2007年3月,第294-309页;
16.科学家的经济生活与社会声望:1949—1966年——以中国科学院为例,《中国当代史研究》第一辑,第106-142页;
17.为制定《三十六条》做调研——宋振能访谈录(与楼彩云合作),《院史资料与研究》2009年第3期,第1-14页;
18.我们在中宣部科学处——黄青禾、黄舜娥先生访谈录(与郑丹合作),《科学文化评论》2009年第4期,第65-85页;
19.外部需求与自身发展的冲突:对1956—1966年中国科学院分院体制的历史考察,《科学文化评论》2009年第6期,第45-68页;
20.苏联专家在中国科学院:对1950年代中苏两国科学院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考察,《科学文化评论》2012年第2期,54-71页;
21.(第二作者),备战压力下的科研机构布局:以中国科学院对三线建设的早期应对为例,《中国科技史杂志》2012年第4期,433-447页;
22.‘采集工程’与中国现代科学口述史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年第2期,第149-153页
23.Soviet Experts i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istorical review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Soviet Academy of Sciences in the 1950s,Sociology of Science & Technology,2014年第1期,24—30页;
24.图史与中国现代科学史研究的社会功能,《中国科技史杂志》2014年第2期,207-220页;
25.从二十三位元勋的教育经历分析科技人才成长的特征,《第二届两弹一星历史研究高层论坛》(内部刊印),第66-80页,2014年。
指导学生论文:
1. 楼彩云(硕士),1964年的《中国科学院工作条例》与‘理论联系实际’问题,《自然科学史研究》,2008年第3期;
2. 王新(硕士),边区国防科学社考略,《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3期;
3.余佳(硕士),新中国心理学的重塑(1952—1966年)——以北大哲学系心理专业的教学活动为例,《科学文化评论》,2013年第3期;
专著:
1.《新中国与新科学:高分子科学在现代中国的建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2.《中国科学院教育发展史》(主持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
主编:
参与撰写:
1.化学,《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董光璧主编)中卷第9篇,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743-786页;
2.化学,《中国通史》(白寿彝总主编)第12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下》丁编第五十九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00-1741页;
3.近代化学,《世界化学史》(周嘉华、张藜)第二编,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14-350页;
4.近代化学教育,《中国化学史·近现代卷》(赵匡华主编)第七章,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5-266页;
5.从经验科学到实验科学:拉瓦锡与化学革命,《科学技术史二十一讲》(刘兵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01-216页;
6.Sah, Peter P. T.,New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Cengage Learning/Charles Scribner's Sons,2007。
其它
1.《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世界科学史漫话丛书),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2. 中国有机化学的奠基者——庄长恭先生,《科学时报·科学周末》,2004年11月26日;
3. 怀念钱人元先生,《科学时报·科学周末》,2004年12月3日;
4. 还女科学家一个真实形象,《中国科学报》,2013年3月4日;
5. 采集工程——我们共同的事业,《感悟科学人生——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心得》,第35-40页,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
6.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对科学家传记的一种新探索,《中国科学技术史杂志》2015年第1期,第107-109页;
7. 让科学家精神被记录和传承,《光明日报》,2015年9月24日;
8. 主编“印刻”专栏,《中国科学报》2014年10月18日至今;
9. 主编“抗日战场上的中国科学家”专栏,《科技日报》2015年8月4日—9月29日。
10. 组织编写“科技界抗战大事记”,《光明日报》2015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