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先民的生计策略是了解早期文明社会发展过程的重要手段。中国北方沙漠-黄土过渡带地区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尽管面临诸多自然制约因素,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该区域仍出现了以石峁为代表的文明中心,并伴随人口的迅速增长。广泛分布的防御性设施,如石构城墙与环壕聚落,反映出当时社会结构的高度复杂化。此外,区域内还存在大量无防御设施的聚落,共同构成了一套等级分明的聚落层级体系。
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学家对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沙日塔拉遗址开展发掘,发现了墓葬与聚落遗存,为探索该地区先民的生计策略以及社会复杂化过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材料。
日前,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尚雪课题组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岳够明研究馆员和李倩副研究馆员合作,对该遗址开展系统的植物浮选工作,通过AMS 14C测年,结合人骨与动物骨骼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系统探讨该地区距今约4000年前先民的生计与环境适应情况。另外,文章中整合沙漠-黄土过渡带范围15处遗址的植物浮选结果及植物、动物与人类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旨在深入理解该时期区域内农业特征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对理解早期农业管理策略与社会复杂性演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相关成果“Multi-proxy investigations of subsistence strategy during Bronze Age in Inner Mongolia, China”在近日发表于在国际学术期刊《npj Heritage Science》(SCI、A&HCI收录期刊)。
沙日塔拉遗址及相关遗址位置
沙日塔拉遗址人骨、动物、植物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散点图
研究表明,在距今约4000年前,沙日塔拉遗址的先民以小米农业为主要生计方式,同时辅以饲养猪、牛、羊的畜牧业。遗址中出土的捕鱼与狩猎工具表明,居民可能通过渔猎活动补充食物来源。当地人群可能已具备一定的农田管理能力,并对耕地进行施肥。植物资源利用较为单一,主要种植粟而非黍,作物副产品被先民用作燃料。在牲畜饲养方面,对牛羊采用了放养与圈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沙漠-黄土过渡带地区土壤的肥力相对较低,距今 4000 年前气候趋于寒冷干燥,人口也不断增长,这些因素可能加剧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为应对这一挑战,先民们采用了一系列具体的农业策略,包括作物选择、劳动力投入和肥料投入等措施。通过加强农业干预来改善农田管理水平,以此来提高作物产量。石城遗址和非石城遗址的农业策略差异反映了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复杂性,这可能受到环境因素和有限社会资源的影响。除了调整农业策略之外,当地居民还通过将藜科植物纳入饮食,并引入牛、绵羊和山羊等家畜来应对粮食压力。这种食物来源的多样化促使经济模式发生了转变,逐步形成以小米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复合型经济体系。本研究为探讨沙漠-黄土过渡带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该区域先民生业方式的深入研究,对于理解人类在严苛气候环境下的适应策略,以及该地区社会结构与社会复杂性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孙欣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尚雪副教授为通讯作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岳够明研究馆员和李倩副研究馆员为共同作者。该研究由国家社科基金项目(No.21BKG040)资助。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尚雪副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环境考古与农业考古的研究阐释工作,综合利用多种方法解读古代农业活动与环境、社会演化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先民的生存智慧,致力于“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0494-025-0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