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研动态 | 尚雪课题组发表有关春秋时期秦人食谱研究最新成果

  • 文/蔡慧娉 审核/尚雪
  • 创建时间: 2023-11-23
  • 3135

东周时期,秦人东迁进入关中,并以关中为营大举发展,最终统一中国。目前,稳定同位素分析在探讨秦人的生业经济上已取得较大的研究进展,但研究中仍存在一些关键问题,如东周初期秦人初入关中设立县邑时,秦人的生存方式是否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秦人不断东迁过程中,生存方式和经济基础呈现出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对秦人国力的壮大起到了怎样的关键作用?仍需加以细致研究。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尚雪副教授课题组长期关注与开展关中地区多时间段生业经济相关研究。2023年,尚雪副教授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王志友研究员合作,发表题为陕西西安马腾空遗址春秋时期秦人食谱分析的最新成果。该成果发表于期刊《第四纪研究》(北大核心,CSCD),论文第一作者蔡慧娉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现于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本研究选取了位于关中中部的秦人遗址——马腾空遗址(34.2°N109.0°E),选取了来自遗址南部居址区第层的35座墓葬(共计36个个体),对先民肋骨和肢骨样品(共75例),开展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该研究旨在揭示该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生存方式,并结合已发表的同位素数据重建秦人分析东迁中生存方式的变迁进程,尝试探讨其与秦人国力强大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1 马腾空遗址及其他部分秦人遗址地理位置图

结果显示,马腾空遗址春秋先民的δ13C 值变化范围为-12.3 ~ -7.5‰,平均值为-9.8±1.1‰(n=60),表明马腾空遗址春秋先民食物的主要来源应为C4类植物或以C4类植物为食的动物,C3类食物也有少量食用。δ15N 值的变化范围为8.2 ~ 10.4‰,平均值为9.1±0.5‰(n=60),表明该地先民食物来源包含相当比例的动物蛋白。总体来看,先民的食物来源较为相似,生业经济为粟作农业以及以此为支撑的家畜饲养业为主。整个遗址在春秋时期生存方式稳定,有3例个体存在外来的可能。

2 马腾空遗址人骨胶原δ13Cδ15N值散点图及肋骨肢骨差值图

西周时期,地处西戎的赢秦族,其“好马及畜,善养息之”,表明畜牧业是其生存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同位素数据显示其同样依赖于粟作农业的生产;春秋时期,秦人开始东迁并占据关中,在尽收周余民的基础上继承了周族先进的农业积蕴,粟作农业得以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更加趋于稳定;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土地私有制以及郑国渠的修建等政治措施的实施,也促进了粟作农业的快速发展。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秦人不断东迁至关中地区,粟作农业的发展水平得以很大提高。稳定的粟作农业,不仅是秦人东周时期最为重要的经济基础,也为秦人在关中地区国力的强盛乃至一统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图3 两周时期甘肃和关中地区秦人骨骼δ13Cδ15N误差图

本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批准号:42277441)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批准号:E2ET0910X2)共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