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研动态 | 科学分析揭示唐代铸镜业面貌

  • 文图/陈典 审核/罗武干
  • 创建时间: 2023-06-14
  • 3373

        铜镜是古代社会中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品。近年来,关于战国、两汉铜镜的科技考古研究极大增进了学界对铜镜生产和流通的理解,并开启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相比之下,以往对唐代铜镜的科学分析(尤其是具有清晰考古背景信息的唐镜)非常有限,致使我们对处于这段繁荣鼎盛时期的铜镜制造业知之甚少。
        作为唐朝的都城,长安(今西安)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占据着核心地位,同时也是铜镜生产和消费的中心。为了从科技角度了解唐代铜镜的生产情况,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罗武干教授、陈典特别研究助理与北京联合大学黄可佳教授及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王艳朋老师合作,收集了在西安地区出土的一些唐代铜镜,包括非常珍贵的唐仿汉镜,揭示其合金技术特点和金属原料信息。基于科学分析证据以及历史文献记录,本研究还深入讨论了唐代社会中存在的地方或私人铸镜产业,为了解唐代手工业提供了科学依据。本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手工艺的认识,也显示了科学分析在揭示历史文物潜藏信息中的力量。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科技考古研究期刊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SCI、SSCI、A&HCI)。
        具体而言,本研究使用金相观察、SEM-EDS以及MC-ICP-MS等方法获取了唐代铜镜的制作工艺、合金配比以及铅同位素等结果。金相分析显示,铜镜保持着原始的铸造状态,没有经过任何后续的热处理。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唐镜的铅含量相对较低,与之前汉镜中观察到的合金比例一致。此外,大多数唐镜的铅同位素数据也与汉镜类似。这些发现显示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铜镜的生产原料和制作技术保持了很好的连续性。值得注意的是,一面仿汉镜中出现了高放射性成因铅,这既从风格分析以外印证了其制作年代不应为两汉时期,又暗示了在唐代存在着与官营手工业相对的地方或私人铸镜工坊。这一发现挑战了以往关于唐代中央政府对铜镜生产具有垄断控制的假设,同时提出了更多耐人寻味的问题,比如铸造这种仿制镜的动机以及私营手工业蕴含了何种社会动态。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罗武干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冶金考古学研究,将考古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与科技手段结合,综合解读古代青铜器物与青铜文化,以期获取更多的考古学潜信息,致力于“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
        本研究工作得到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No. 20VJXG018)、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No. 21DTR046)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520-023-01803-7

图1:西安铜镜铅同位素分析结果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