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秦并蜀的铜冶金考古解读

  • 图文/王睿哲,罗武干 校对/罗武干
  • 创建时间: 2023-02-18
  • 5322

        秦并巴蜀(公元前316年)是巴蜀古史及秦帝国史上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秦兼并巴蜀后,一方面使得巴蜀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巴蜀地区成为秦统一中国事业的基地,为秦帝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众多学者对秦并巴蜀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研究。有研究对比了秦并巴蜀前后,巴蜀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社会结构、军事形势及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等方面的异同。也有研究专注于探讨秦并巴蜀后,巴蜀文化的变迁及其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互动。还有学者分析了秦兼并巴蜀后,在巴蜀地区所推行的治理制度创新,及其对巴蜀社会的影响。可见,历史及考古学家们已对秦并巴蜀历史事件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深度解读。
        然而,罕见从铜冶金考古视角对秦并蜀进行解读的工作。故迄今我们并不清楚秦并蜀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对蜀地青铜手工业是否产生了影响以及其具体的影响方式如何?为了探讨此问题,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罗武干教授课题组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王宁、李佩和杨弢三位老师合作,利用X光成像、合金成分及金相显微组织等分析方法,对成都地区出土九件战国中期至西汉早期铜钺进行系统研究,并从冶金考古视角下解读了秦并蜀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相关成果以“秦并蜀的铜冶金考古解读:以成都出土烟荷包钺为例”为题发表于国内科技史研究领域权威期刊《中国科技史杂志》。获得以下认识:
(1)秦并巴蜀前后蜀地铜钺的合金配比、加工工艺及铸造技术都发生了变化。秦并巴蜀后,铜钺的铅含量明显升高,且铅、锡含量不稳定;器物均为铸造而成,且成型后不再对刃部及銎口进行形变加工处理;铸造时多使用垫片,且銎腔占据整个钺身而不再在钺身前半段铸出实心。以上转变都使得秦并蜀后铜钺的强度、硬度及韧性等机械性能明显下降。
(2)战国晚期蜀地周边文化兵器的合金配比与蜀地铜钺差异较大,因此,秦并蜀前后铜钺制作技术发生变化的原因应与周边文化兵器技术的影响无关,而很可能与秦对蜀地的改造策略相关。在秦‘取其财以富民缮兵’及相对宽松的政治社会环境下,蜀地原有军事组织力量削弱,对铜钺这类兵器的需求降低,从而导致了其对铜钺等兵器的机械性能和制作工艺的要求降低。

图1. 铜钺实物照片与X光成像分析结果(图中红色圆圈标明区域为垫片)

 

图2. 铜钺典型金相显微相组织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目前经过分析的年代明确为秦并蜀前后的铜钺数量还非常有限,因此本文所获得的推论还需要进一步的工作佐证。作为首次从铜冶金考古视角下解读秦并蜀这一历史事件的文章,本文只是一个初步探讨,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方家指正。

图3. 铜钺锡铅含量箱式图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罗武干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冶金考古学研究,致力于将考古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与科技手段结合,综合解读古代青铜器物与青铜文化,以期获取更多的考古学潜信息,致力于“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 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
        本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的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3uoqIhG8C44YLTlOAiTRKu87-SJxoEJu6LL9TJzd50nCs3UhZIN60KALt8dzdK9QWXdtbGL1b-kZJRbZK4tKxwKpNAtGPqFs&uniplatform=NZKPT
此前已取得部分成果如下:
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成果获选国际考古学重要期刊JASR首篇精选论文:https://news.ucas.ac.cn/index.php/kydd/510047-376-2022-03-11-14-29-0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2352409X21004302?via%3Dihub
资源转变与文化互动:成都双元村墓地出土战国铜钺的综合研
https://renwen.ucas.ac.cn/index.php/xsyj/2016-03-31-07-11-55/55564-2022-06-05-14-43-19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520-022-01579-2
https://www.ingentaconnect.com/content/ben/cac/2021/00000017/00000007/art0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