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记【谷雨计划·国科大文化遗产保护宣教公益行动】之关于“考古哲学”的若干初步思考专场讲座

  • 文图/李升韬 审核/罗武干,王楠
  • 创建时间: 2022-08-30
  • 4067

2022年8月29日下午,应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王昌燧教授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李伯聪教授来到国科大玉泉路校区,为全系师生来本学期首场学术讲座——关于“考古哲学”的若干初步思考。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创系主任王昌燧教授主持。

李伯聪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哲学博士点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资深教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学会工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

李先生首先从自身研究经历出发,讲述了与郑州商城的发现者——韩维周、郑韩故城发掘者——郝本性和考古系王昌燧教授的相识历程,以及从事中医史(扁鹊学派)研究和完成《扁鹊与扁鹊学研究》的历程,继而谈到自身与考古学和中医史研究结缘的过程。

接着,李伯聪先生谈到某一门学科发展初期,与该学科相关的“哲学”问题并不会出现;相反,当一门学科发展到“成熟期”时,“哲学”问题才会应运而生。如今,随着中国与世界考古队伍的日益壮大、考古发现的层出不穷和考古与文物保护事业体系的日趋成熟,考古学在中国已经日益成为“显学”;此外,虽然有部分考古学者曾呼唤“考古哲学”,但有关宣传与呼吁力度却远远无法与目前迅速发展的考古学趋势相匹配,因此“考古哲学”的提出和倡导正好顺应了目前考古学的发展形势。

李伯聪教授认为社会科学学科的“一流水平的理论成果”往往都会是“带有一定哲学色彩的理论成果”。随着考古学的进展,“重视田野发掘”和“普遍轻视理论”的“学科学术传统与风格”的形成与丰富的考古学田野成果之间的“反差”越来越大,使得在“当前时刻”开创“考古哲学”的“触发阈值”特别低,这也是开创“考古哲学”的较好学术形势与时机。

然后,李伯聪教授就考古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谈了自身的认知。他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三种相互联系、渗透、学术互动、学术构建的方式:第一种是作为“桥梁和第一水平建构”的考古与哲学(Archaeology and Philosophy)——从双方架设桥梁来达到“沟通”考古与哲学之间的“鸿沟”,属于“最外圈”;第二种是作为“第一层楼建构”的“考古中的哲学”和“哲学中的考古学”(Archaeology in Philosophy;Philosophy in Archaeology)——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结构路线,属于“中间圈”;第三种是作为“第二层楼建构”的“考古哲学”(Philosophy of Archaeology),属于“核心圈”。考古学所提出的哲学问题应当促进考古学理论向考古哲学水平深化。

其次,李伯聪教授也从“考古哲学”的层面就考古学的学科性质进行阐述,他认为考古学同时属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这是考古学的交叉学科学科性质和特征所导致的。

此外,李教授还认为考古学的重大问题、重大理论、重大方法和重大成就也需要“哲学反思”与“哲学前思”。考古学的重大问题和重大理论都可以将其“深化”、“升华”到“哲学水平”的“考古哲学问题”。一方面,必须承认这里的“区别”与“边界”是模糊的;另一方面,不能否认有可能进一步把“标准考古学问题和理论”转化为“对耦的考古哲学问题和理论”。

李伯聪先生进一步以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中国考古学和“古史辨”派等重要问题为例来加以具体论述。

李伯聪先生也就“考古哲学”的学科制度化和学科未来发展提出若干初步设想。李先生认为“考古哲学”学科建构需要学术理论体系建构和学科制度化发展的“双螺旋”,这也就需要从学术制度化、学术会议、学术团体和学术期刊等多角度、多层面来进行综合体系构建。

最后,考古系师生就如何从哲学层次去具体思考考古学问题的思路、考古哲学和考古学理论建设之间的异同等一系列问题和李伯聪先生进行展开热烈讨论。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国科大考古系将遵照这一指示精神,积极谋划学科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及引进工作,打造一支学科方向齐全、优势互补、特色鲜明、年龄梯队合理的创新学术团队,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做出相应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