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记【谷雨计划·国科大文化遗产保护宣教公益行动】之“铜器研究的组合与定名问题”专题讲座

  • 图文/毕研琦 校对/罗武干
  • 创建时间: 2021-12-14
  • 4054

        2021年12月13日下午,应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联合党委考古教工党支部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严志斌研究员来到国科大玉泉路校区,为师生们带来“铜器研究的组合与定名问题”专题讲座。

         严志斌老师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从事商周考古与古文字研究,出版著作八部,论文八十篇。主要著作有《商代青铜器铭文研究》、《四版金文编校补》、《殷墟青铜器-青铜时代的中国文明》、《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商金文编》、《巴蜀符号集成》。
        讲座伊始,严老师从国家博物馆藏“镇馆之宝”后(司)母戊鼎的定名之辩引入本次讲座的主题之一,如何给铜器定名?并由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M2002出土盘、盉组合的命名问题引出本次讲座的另一主题,铜器组合研究在定名过程中的作用。接下来,严老师以觚、爵为例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觚和爵是商代墓葬中常见的铜器组合,严老师由铜器铭文中的“瓒爵之辩”入手,通过结合文献记载与田野考古发现,分别介绍了这两类器物的定名过程。铜器定名首先应当考虑器物本身的自名,严老师认为,铜器定名还需要综合陶、玉、漆器上的相关文字进行考释,不能孤立研究。他通过考察良渚文化、二里头文化、商文化墓葬中玉锥形器、玉柄形器、圆陶片、漆觚的空间关系,认为漆觚在良渚文化时期、夏商周时期墓葬的器物组合,特别是酒器组合中占有重要地位。玉锥形器与玉柄形器形态上存在递变关系,在功能上存在同一性,使用方式上都是榫接于木棒上置于觚中以祼酒。这种玉柄形器是为瓒,与觚组合在祼礼中使用。墓葬中常见的圆陶片是漆觚用来堵塞剜制中形成的孔腔的隔断,其来源当是良渚文化漆觚使用的木塞与圆玉片。可以用圆陶片来判断漆觚的存在,从而重估墓葬的器物组合。
        严老师紧接着又讨论了爵的定名与演变问题。他通过文献与考古发现的综合研究认为爵有两种形制,一是三足有流有尾者,此类爵的形制变化较少,一直延续到西周中期;二是斗形有柄者。前者就是礼书中提到的“足爵”,后者为“废爵”。陶爵发展到商代末期,渐而失去原来三足有流有尾的基本特征,三足与尾渐而消失,流部变短甚至不见,爵柱多成泥钉甚至不见,鋬手也趋不见,总体上陶爵变得不象爵,而类似于陶杯。这种专用来随葬的不像爵的明器陶爵可能就是文献中的“废爵”,而其也是西周晚期出现的斗形爵的一个来源。
        综上所述,青铜器组合是有多种层面的。其研究重点是青铜器之间的功能配伍和数量配置问题,以及墓葬的等级划分与年代分期问题。墓葬中青铜器的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墓葬的时代、等级、族属、文化交流等问题。这种认识与作为特定时空范围内有共同特征与组合遗存的考古学文化定义与认识相统一,所以铜器组合或铜器群研究是墓葬中铜器研究的重要方法。

        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的是,墓葬中的铜器是葬礼的最终呈现,其组合的构成在实践层面是很复杂的。接下来,严老师又对铜器的组合研究进行了“解构”,他以曾侯乙编钟和殷墟妇好墓为例, 论述了考古墓葬出土铜器的几个来源:墓主生前自作(用)之器,丧主为逝者所作从葬之器,他者赠予之器等。这些不同来源的青铜器不仅可以从形制、花纹、铭刻等传统类型学的角度,也可以从化学成分等科技的角度进行区分。


        最后,师生们就商周时期王室对青铜铸造工业的控制、青铜爵柱与弄器的功能、耳杯与爵的关系及殷墟妇好墓的性质等问题,与严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