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5日,应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联合党委考古教工党支部的邀请,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荣誉主席、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来到玉泉路校区,为师生们带来“旧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专题讲座。
高星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技术、文化和东亚人类的起源与演化。提出现代人起源的“区域性多样化模式”、东亚古人类演化的“东方行为模式”等论述。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60余篇,科普文章70余篇,写作、主编专著10余部。
高老师首先从“考古学研究中经常在不同时空内发现相同或类似的文化遗存”的问题出发,对这一问题所存在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趋同”两种成因分别进行论述。他认为在考古研究中对于上述两种成因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涉及到特定人群的迁徙与扩散、不同时空人群的关系、重大发明创造和特定民族与文明的起源等多个重大学术问题。
接着,高老师提出寻找人群迁徙、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证据需要从区域性视角、跨地区视角、时序性视角、文化特征视角和证据链完整性等多个角度出发与着手,他从“阿舍利技术传播与人群迁徙”、“莫斯特技术体系与尼安德特人的传播与迁徙”、“丹尼索瓦人的族群属性与交流迁徙”和“早期现代人群的迁徙与交流”四方面进行全面介绍。
阿舍利技术是以手斧为代表的石器生产技术体系。基于东西方阿舍利技术的关系,曾有学者依据旧大陆西侧的阿舍利体系和东亚——东南亚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体系,提出著名的“莫维斯线”假说,也曾有人群隔离、原料限制、人口密度影响和竹木器使用多个假说来阐释这一现象的成因。而高星老师结合广西百色盆地、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湖南沅水流域、陕西洛南盆地与汉中盆地、四川稻城皮洛遗址、吉林长白山地区、辽宁丹东地区和韩国全谷里地区的手斧发现,总结出阿舍利技术在中国、东亚的传播迁徙路线,认为东西方的阿舍利技术既有相似,又各有特色;继而提出“东方行为模式”假说,即东亚古人类群体迁徙移动、机动灵活、务实简便的行为特征对东方阿舍利技术体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尼安德特人是一种在大约12万到3万年前居住在欧洲及西亚的古人类,属于晚期智人的一种。根据古DNA分析研究,现代人基因有1-4%的尼安德特人遗传比例。尼安德特人在打制石器生产上采用“石核预制——石片加工”的勒瓦娄洼技术,继而形成了以刮削器和尖状器的莫斯特技术体系。高老师结合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内蒙赤峰三龙洞遗址和内蒙古金斯太遗址所发现的莫斯特技术遗存,认为东方莫斯特技术遗存与欧亚大陆同类遗存具有较强的相似性的同时,其又存在本土没有文化技术根基、年代稍晚和技术体系位于北方边缘地带等自身特征。但近年在许家窑人和许昌灵井人化石中发现尼安德特人独有的内耳迷路,也促使学者们开始意识到莫斯特技术和尼安德特人在东亚的分布与扩散是否发生过文化交流与碰撞仍旧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丹尼索瓦人是生活在上一个冰河时代的人类种群。通过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山脉的丹尼索瓦洞内遗留的牙齿和指骨化石提取的古DNA进行分析,科学家证明了丹尼索瓦人的存在以及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曾在西伯利亚地区发生过“混血”,二者属于同一物种。至于中国境内的丹尼索瓦人研究,高老师指出此前学者基于西藏那曲尼阿底遗址的旧石器石叶的发现与丹尼索瓦人的古DNA研究,认为青藏高原可能是丹尼索瓦人自阿尔泰山脉南下通道;而随着甘肃夏河白石崖洞遗址的石叶石器和人骨化石古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的发表,促使学者们开始对丹尼索瓦人的种群定位和其与中国“早期智人”体质形态与石器文化形态的一致性,认为丹尼索瓦人可能是由华夏腹地逐步向外扩散的;但他也指出这一问题目前仍旧存疑,还需要丹尼索瓦人石器文化特点和古DNA研究的不断深入才能得到更为准确的回答。
早期现代人群起源历来存在出自非洲、多地区进化——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和同化吸收三种假说,高老师也指出随着近年来早期现代人化石研究成果的不断增多,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也从早期强调“完全取代”逐步演变成如今学界普遍承认“人群混血”的共识。此外,他也分享自己研究团队结合宁夏灵武水洞沟遗址和新疆塔城骆驼石遗址中打制石器的石叶技术和GIS的最小成本路径手段预测了现代人北方扩散路径的研究,提出早期现代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东亚本土人群在体质形态与遗传信息上各有特点,但他们本质都是同一生物种,正是由于他们互相之间发生的复杂混血才孕育出如今多种多样的现代人群。
讲座结束后,师生们就基因交流与文化交流的同步性、旧石器时代人群食谱与人群迁徙动因的关系、原料选择与勒瓦娄洼技术的关系等问题,与高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讲座结束后,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罗武干副教授向高星研究员赠送了【谷雨计划·国科大文化遗产保护宣教公益行动】讲座嘉宾纪念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