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大道之行——记【谷雨计划·国科大文化遗产保护宣教公益行动】之“文明动脉:早期中国文化互动中的资源、聚落与道路”专题讲座

  • 图文/李敬朴 校对/罗武干
  • 创建时间: 2021-11-09
  • 2677

2021年11月8日,应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联合党委考古教工支部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江涛研究员来到玉泉路校区,为师生们带来“文明动脉——早期中国文化互动中的资源、聚落与道路”专题讲座

高江涛老师主要从事文明与国家起源、早期都邑、聚落形态考古及先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依照不同时期侧重的研究内容及其特点,他将国内文明起源研究学术史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国内学者的关注点多在于文明、国家起源的标志;随后,针对中国的文明起源进程以及不同遗址的文明程度展开了大量的具体讨论;近年来,国内更多地探讨文明起源的模式、动力,偏重于理论分析,并且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但是长期以来,一个问题常常被学界忽视,即文明、国家起源进程中不同区域文化(文明)之间如何互动。

高老师认为,区域文化(文明)的密切交流互动,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宏大起源进程中的重要特点。区域文化(文明)之间的互动,必须有所依赖的通道。而这些通道上,往往分布着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早期聚落。

前辈学者很早就提出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分区,如苏秉琦先生的“满天星斗”说、严文明先生的“重瓣花朵”说。二里头时期,有多个重要的区域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并存,在空间上与《禹贡》九州的划分相对吻合,而这也大致是早期中国的范围。

李旻先生曾指出,《禹贡》所构建的以晋南为中心的“八字回环”结构与唐尧和夏墟传说有关,代表着龙山时代先民关于资源、交通的社会记忆。作为陶寺遗址发掘领队,高老师也从晋南出发,为大家呈现了早期中国区域文化(文明)互动的地理格局。

晋南盆地主要包括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垣曲盆地,是三晋的考古重地。著名的陶寺遗址就分布在临汾盆地的最高峰塔儿山周边,陶寺文化也突破了临汾盆地,占据了几乎整个晋南地区。高老师认为,晋南盆地与洛阳盆地之间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形成了三条互动通道——中条浢津道虞坂巅軨道、轵关陉道。大量早期遗址沿着道路分布,在控制点形成聚落群。从洛阳盆地出发,沿着中条浢津道翻过中条山就是著名的清凉寺墓地、寺里遗址、坡头遗址,该遗址有着与众不同的“奢侈”现象,具有多样文化因素。尽管当地并不适合农业生产,但人类在此地活动的年代跨度很长。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的“冥”地坐落在虞坂巅軨道上,是商代控制盐业资源的重要据点。而在轵关陉道上,分布着商代征伐的亘方、召方等方国。晋南的盐、铜等战略性资源可能是这三条道路很早就被开发、利用的原因。

江汉平原与中原腹地的交通渠道较多,分布着大量早期聚落。一是沿洛水而上,然后折向丹淅之地,通达江汉;二是由洛、汝等地南下,经鲁山三鵶道,到达南襄盆地;三是经由方城缺口,沟通南襄与颍、汝中上游地区。南襄盆地往南,则有荆襄大通道和随枣走廊沟通江汉平原腹地,在二里头时期就有金道锡行的线索。此外,中原与江汉之间还有一条经由信阳(义阳三关)翻越大别山的早期道路,大致与现京广线吻合。高老师指出,义阳三关所在的道路在二里头时代就已被采用;但到了早商时期,这一地区却没有明确遗址,由此引发重要问题——盘龙城遗址由何而来?如何与郑州商城互通有无?

早期中原地区河网密集、水系发达,内河是夷、夏之间的重要互动渠道,如济水连通山东等地的东夷文化,颍水、汝水入淮达江。颍水流域上游分布着诸多龙山时代都邑性聚落,夏人如何从这一地区,到达洛阳盆地,创造出二里头文化?高老师推测,夏人并没有翻越嵩山,而是选择了“北上西进”的路线,即从王城岗到新砦,再到东赵、大师姑一带,进入虎牢关,占据更为广阔的洛阳盆地。在发展壮大为二里头文化后,夏人又东出虎牢关,建立了广域的王权国家。

历史地理学上,“三河”的概念至关重要。其中,河东与河内交通主要依赖太行八陉,而河南与河内则少有研究。学界曾讨论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是否包括河内一些地区,目前认为答案是肯定的。高老师指出,从河南出发渡河,太行山与古黄河形成了天然的山河大走廊,是早期中国文明进程中一条重要的交通大动脉。

随后,师生们就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之关系、东夷文化在中原腹地的影响、豫东王油坊类型南下的渠道等问题,与高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讲座结束后,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罗武干副教授向高江涛研究员赠送了【谷雨计划·国科大文化遗产保护宣教公益行动】讲座嘉宾纪念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