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古代藏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 图文 | 韩宾
  • 创建时间: 2021-01-27
  • 3458

        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藏纸是藏族聚居地区所产纸的统称,藏纸不仅是藏文化的载体,也是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造纸技艺是2006年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藏纸的起源和发展并不清晰,罕有文字记载和考古实证分析。

        藏纸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旧唐书·吐蕃传》,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驾崩,高宗即位,吐蕃使者来唐“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高宗“并许焉”。之后,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对藏纸工艺的记载几近空白。以瑞香狼毒为原料造藏纸,究竟始于何时并不清楚。

        之前,古藏纸的科技分析工作主要由欧洲学者开展,包括新疆和田安迪尔古城藏纸和敦煌藏经洞藏纸分析(图1)。20世纪初,斯坦因在新疆和田安迪尔古城盗掘的文物中包含公元8世纪的古藏纸,维也纳大学植物学家威斯纳鉴别植物纤维来源为瑞香科植物,且涂抹有大量未经糊化的大米淀粉。2012年前后,德国洪堡大学Agnieszka等学者对63件敦煌藏经洞公元9~13世纪(未经测年)藏纸样品进行纤维分析,发现纤维来源可以分为三类:麻类(苎麻、大麻)、瑞香科(瑞香属、结香属)以及构皮。其中,以苎麻和大麻为原料的藏纸被认为是敦煌本地制作,以瑞香属、结香属、构皮纤维为原料的藏纸源于藏区。显然,已有的藏纸分析获取的信息并不充分。



图1 现有古藏纸分析的地点

(安迪尔古城遗址、敦煌藏经洞和桑耶寺)



图2 西藏山南地区桑耶寺发现的古藏纸残片



图3 手写经文在藏纸上的晕染状态

        近期,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杨益民教授课题组与西藏博物馆娘吉加研究员、中科院古脊椎所饶慧芸博士、以及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日本名古屋大学、龙谷大学等单位的学者合作,对西藏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桑耶寺发现的古代藏纸残片(图2、图3)开展了综合分析,主要手段包括C14测年技术、显微镜以及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热裂解-气质联用、热裂解-全二维气质联用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等。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特别研究助理韩宾博士。

        该残片上的文字属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字体分析为12-13世纪,与C14测年结果吻合(图4)。利用热裂解-气质联用以及全二维气质联用分析现代瑞香狼毒样品,首次识别了瑞香狼毒纤维鉴定的生物标记物,并利用此方法鉴定了最早以瑞香狼毒为原料的藏纸(图5);显微分析、成分分析和结构分析表明,填料以碳酸钙以及未破裂的小麦淀粉作为主(图6)。同时,利用蛋白质组学分析首次报道了“奶+小麦淀粉”这一独特纸张施胶剂(图7);奶来源于牛属动物,根据地理位置推测为牦牛奶。



图4 藏纸残片碳C14测年结果



图5 藏纸残片的Py-GCxGC/MS图谱



图6 藏纸残片中的淀粉粒及碳酸钙

        20世纪初,威斯纳在分析安迪尔古城遗址的古藏纸时曾发现有大量淀粉,认为古藏纸使用了大量未经糊化的大米淀粉。威斯纳的这一结论被国内外纸史学家广泛引用。但未经糊化的淀粉黏度低,无法与纸张纤维结合紧密,也无法形成较好的阻滞墨水晕染的性能。此外,通过显微观察鉴定淀粉粒来自水稻,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而导致误判。

        桑耶寺古纸也含有大量淀粉(图6)。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检测出小麦和酪蛋白(奶)特有的肽段(图7),首次发现了利用‘奶+小麦淀粉’这一独特的纸张施胶剂。通过分析可知,小麦淀粉并非没有经过糊化,而是酪蛋白的加入,影响了小麦淀粉的糊化过程,使得淀粉粒不易于吸水膨胀破裂,糊化后留存了粒径较小的淀粉粒。其次,某些小麦品种抗旱抗冻,是青藏高原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就地理分布而言,用小麦淀粉做纸张施胶剂更为合理。



图7 小麦特异性肽段的二级质谱图

        桑耶寺古纸的纤维原料、施胶剂等与同时代中原地区的纸张工艺有着明显差异。对古代藏纸开展系列分析,将推动藏纸的价值认知,为研究藏纸的工艺演变、文化交流提供重要信息。本项工作也表明热裂解-全二维气质联用和蛋白质组学等手段在古纸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目前已建立全套分析流程。

        本工作得到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论文参见

Han B., Niang J., Rao H., Lyu N., Oda H., Sakamoto S., Yang Y. and Sablier M. (2021). Paper fragments from the Tibetan Samye Monastery: Clues for an unusual sizing recipe implying wheat starch and milk in early Tibetan papermaking.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 36: 102793.

全文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c/1cTKD,rVDBY6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