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长沙窑铜红彩瓷的呈色机制

  • 朱剑
  • 创建时间: 2016-04-25
  • 4529

人类利用金属铜作为陶瓷材料的致色剂,拥有悠久的传统。高温铜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釉彩装饰工艺。为了探究铜红瓷技术的起源,更深入地理解铜红技术的演进,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朱剑副教授及其指导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栗媛秋博士,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利用同步辐射XRF、XAFS和XRD等技术,对长沙窑铜红瓷样品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已于国际SCI收录期刊Ceramics International发表。

研究团队首先利用XRF技术,对样品不同呈色部位进行分析后发现,该样品红色区域铜含量明显偏高,而其余元素差别不大,因此表明铜是红色区域的主要致色元素。之后利用北京同步辐射实验站1W1BXAFS技术,对红色区域进行XANES分析结果显示,铜的近边结构中,边前有较强的锐峰;边后特征峰表明,铜以不同价态混合比例存在,但金属铜是其主要存在形式。最后利用上海同步辐射15U实验站的μ-XRD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红色区域衍射特征峰均属于金属铜,确认了金属铜的致色。此外由于样品釉面呈乳浊效果,因此研究团队通过岩相与SEM对样品釉彩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本研究结合多种技术手段,对中国早期铜红瓷的呈色机理作出了解释。

本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青年人才特别支持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2884216300141

1 样品照片。

a 为样品整体照片,比例尺:1cmb为红色区域局部放大,比例尺:500 μm

 

2 XANES结果

3 SEM结果。

a红色区域, 比例尺:2μm; b为白色乳浊区域,比例尺:2μm; c为析晶区域,比例尺:20μm; d为析晶区域局部放大图,比例尺:2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