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新疆罗布泊古墓沟墓地植物遗存研究

  • 朱剑
  • 创建时间: 2016-04-07
  • 5519

新疆罗布泊地区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该地区发现的考古学文化十分重要。小河文化是目前经过碳十四测年的,在罗布泊地区发现的最早的青铜文化。罗布泊地区极其干旱的气候条件,使得小河文化的大部分遗存保存完好,由此吸引了来自不同学科的广泛关注。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蒋洪恩副教授领导的植物考古研究团队,以小河文化的典型墓地--古墓沟墓地发现的植物遗存为切入点,深入了解距今约3800年前的古墓沟先民生活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以及先民开发与利用植物资源的情况。该研究成果已于20161月以Ancient plant use and palaeoenvironmental analysis at the Gumugou Cemetery, Xinjiang, China: implication from desiccated plant remain为题在线发表于SCI/SSCI/A&HCI索引期刊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

研究者在古墓沟墓地共发现五种植物,包括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胡杨(Populus euphratica、麻黄(Ephedra sp.、香蒲(Typha sp.。小麦很可能是伴随着古墓沟先民的东向迁徙而传播到罗布泊地区。在此,小麦不仅是随葬品,而且也是一种珍贵的食物。另外,先民还广泛开发利用当地的野生植物资源来为他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如在干旱区采集麻黄来治疗疾病,在孔雀河两岸和湿地周围砍伐胡杨来制作葬具,采集香蒲和芦苇等纤维植物当作编织品的原料,可见古墓沟先民对周围的野生植物有较高的认识水平和多元化的利用方式。

1.1 古墓沟墓地出土的植物遗存。 (a),(b) 小麦颖果。标尺=2mm(c) 芦苇花序。标尺=4cm(d) 由芦苇杆编成的草绳。标尺=4cm(e) 由香蒲叶编成的草绳。标尺=4cm

麻黄属植物是干旱环境的重要标志,而胡杨则主要生长在塔里木盆地内陆河流的沿岸。芦苇适应性虽强,但多分布在绿洲湿地中,而水生植物香蒲的发现表明当时存在一定的水体环境。古墓沟墓地发现的植物遗存组合表明墓地周边的环境整体干旱,但有适宜人类生存的微环境,如由冰雪融水补给形成的绿洲和湿地。古墓沟墓地发现的植物种类及其生境,结合已有的古气候、古环境研究说明:距今3800年左右,古墓沟附近区域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是典型的沙漠绿洲。绿洲周边生长着麻黄,绿洲内河流沿岸生长着胡杨、芦苇、香蒲等。这时的孔雀河河流稳定,水量较为充足,由孔雀河补给形成的绿洲是当地先民以及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场所。

1.2香蒲和芦苇表皮细胞特征及麻黄径切面特征。 (a) 香蒲表皮细胞。标尺=50μm(b) 芦苇杆表皮细胞。标尺=50μm(c) 节下具白粉的芦苇杆。标尺=3mm (d) 麻黄枝条。标尺=4cm(e) 麻黄型穿孔板。标尺=50μm(f) 麻黄径切面管胞径向具缘纹孔单列。标尺=50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