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古印度哈拉帕遗址釉砂制品的科技分析

  • 杨益民
  • 创建时间: 2016-04-06
  • 6681

釉砂(faience费昂斯)是一种以石英颗粒为胎、表面着釉的陶瓷制品,在3000年前的古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均有发现。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杨益民教授课题组长期关注古代釉砂制造工艺和传播。他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人类学系教授J.M.Kenoyer、中国印刷博物馆谷舟博士合作,对古印度史前著名遗址哈拉帕遗址(Harappa)发现的釉砂制品开展了同步辐射显微CT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探讨古印度釉砂制品的制造工艺。

该论文“哈拉帕遗址釉砂制品的同步辐射显微CT与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Investigation of ancient Harappan faience through LA-ICP-AES and SR-µCT)近日在《Journal of Instrumentation》上在线发表。

本次研究是国内首次对国外釉砂制品进行科技分析。显微CT分析表明这些釉砂制品的表面与内部在灰度上无明显差异,结合模拟实验发现这些釉砂制品采用起霜法(Efflorescence glazing method)上釉。前人研究表明哈拉帕遗址的釉砂镯子是用了起霜法制作,本研究是首次发现哈拉帕遗址的釉砂珠也同样采用起霜法的施釉工艺;这说明显微CT分析在古代釉砂的研究中有着广阔的运用前景。

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哈拉帕釉砂的釉配方可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了混合助熔剂与草木灰sajji-khar(巴基斯坦仍在使用的一种助熔剂)。结合人类学与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这些釉砂可能分别为当地不同贵族阶层所制造,并通过垄断不同的制造配方以保证自身技术地位。在研究中同时发现,哈拉帕发现的部分釉砂制品与两河流域的釉砂制品在成分上较为相似。结合之前的考古学研究,5000年前两河流域与印度河流域就存在贸易往来,这表明古印度河流域与两河流域在釉砂制品上可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国际人才计划和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

图一  古印度哈拉帕遗址发现的釉砂制品

图二 哈拉帕遗址釉砂制品的显微CT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