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讲座报道 | 从“你们”到“咱们”——河南荥阳楚湾遗址社区考古的实践与思考

  • 图文:李悦旋 审核:罗武干
  • 创建时间: 2024-10-29
  • 375

20241028日下午,应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党委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工党支部的邀请,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涛教授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为师生们带来“从‘你们’”到‘咱们’——河南荥阳楚湾遗址社区考古的实践与思考”专题讲座。

首先,王涛教授以美国奥泽特考古项目为例,介绍了较早的社区考古实践范例,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阐释了社区考古学的概念:社区考古学是一种特定的考古学运作方式,是指考古学和社区之间的关系。社区考古学的目标是尽可能让本地社区参与甚至控制从调查到阐释的考古学实践,社区考古学就是让本土社会获得考古学“权力”的工作方式。库赛尔项目提出了试图覆盖社区考古学所有主要侧面的七种主要策略,即沟通与合作、就业与培训、公共展示、访问和口述史、教育资源、多媒体档案和由社区主导的商业开发。

随后,王涛教授介绍了在河南荥阳楚湾遗址开展的社区考古“五个一”计划:一次社区专题展,向当地群众介绍楚湾遗址及周边历史文化、考古学基础知识、党和国家对考古工作的重视以及参与考古工作的民工群像;一次进校园,为当地中小学师生讲授考古知识,请学生实地了解考古,并以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定量化了解学生对考古的认知变化;一组口述史访谈,走访周边老陶工,重点挖掘盆窑村的制陶历史与传统制陶工艺;一节线上云课堂,针对疫情时期难以开展现场田野教学的情况,同时向其他同学普及考古知识,以线上直播的形式进行了“楚湾考古云教学”;一组考古短视频,主要记录学生考古实习中的所观所感,在多个社交媒体发布,引发大众关注。此后,团队积极地从网络平台、当地社区以及学校教育方面获得反馈信息并展开评估。

总体而言,楚湾社区考古实践形式多元,将考古发现与在地社区相结合,广泛应用数字媒体,针对不同人群分别采用科普展、讲座、直播、视频拍摄、采访等形式,丰富实践内容,把握不同文化层次人群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增强考古传播的接受度。楚湾公众考古实践有效改变了在地社区的固有观念,将公众从考古的旁观者转化为主动参与者。这一考古权力的让渡让社区充分参与每个考古学环节,获得考古学的所有权。同时,楚湾遗址公众考古项目的开展具有丰富的实践意义:教学上加强学生的田野考古学习和实践能力锻炼,增强学生了解社会、走进社会的能动意识;科研上立足遗址工作,开展实验考古、民族考古调查,对古今技艺的关联进行探索;从社会意义考虑,立足发掘所在地社区,开展校地合作,也是乡村振兴的有益尝试。

综合来看,楚湾社区考古实践通过多样化形式,拉近考古与社区的距离,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的提升,让考古在楚湾真正“活起来”。王涛教授强调,社区考古的重要特征是前瞻性的实践和“可持续性”的保护。在后续的发掘中,公众考古团队将努力让更多在地居民主动参与,将文化的传输由单向转变为多向互动,引导当地的村民认识理解考古遗址,唤醒乡村文化活力,增强农村居民文化保护意识,激发自觉和自信,让考古学更好地为社区和文化遗产事业提供支持和滋养。

最后,罗武干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王涛教授对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并与在场教师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