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谷雨计划讲座报道 | 中国青铜文物保护修复传统技术及其科学化问题探索

  • 图文/吴进贤 审核/罗武干
  • 创建时间: 2023-12-05
  • 3725



2023124日下午,应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党委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工党支部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梁宏刚研究员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为师生们带来“中国青铜文物保护修复传统技术及其科学化问题探索”专题报告。

梁宏刚老师现为河北东方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文保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中国文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考古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长期从事金属文物和考古现场出土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1项、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项目3项,参与完成国家级项目和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项目课题5项。目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

梁宏刚老师从我国青铜文物修复传统技术流派形成与发展历程角度,归纳总结了北京、苏州、潍坊等传统技术流派的传承和技术特点,进而按照中国青铜文物保护修复传统技术流程的实际操作过程,从清洗除锈、整形、拼合、焊接、补配、做旧等六个工艺流程方面,以图文形式展现中国青铜器修复传统技术。同时,针对传统技术中使用的工具、材料和工艺所存在的问题展开科学化的探讨,并对青铜文物修复传统技术进行了初步评估比较和必要的理论解释。

在【文物保护修复及其传统技术】方面,梁老师介绍了我国现代文物保护和修复的内涵与定义;从文物修复的需求和难易程度等方面,讲述了考古修复、博物馆修复、艺术品修复和商业修复等文物修复方法各自的特点;重点介绍了我国文物保护修复传统技术长期以来因“父子相传”、“传子不传女”的传统观念和人员匮乏、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等因素,导致的技术老化和“人亡技绝”的窘迫境地,并由此提出“传承和弘扬文物保护修复传统技术,是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应针对目前我国文物保护修复中急需传承和发展的传统技术,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工作,力求在文物保护修复的实践中完成传统技术科学化问题的探索,进而逐步推动传统技术抢救工作的全面开展。

在【中国青铜器保护修复传统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方面,梁老师介绍了中国青铜器保护修复技术自夏商出现,经周、汉形成专有匠人队伍,在宋代得到长足发展,至清代演化形成为皇室服务为主、门类齐全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工匠队伍的发展历史;还着重介绍了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到1948年解放前夕经几代传承造就的以北京派、苏州派、山东潍县派和陕西西安派为代表的不同青铜器修复艺人流派,目前全国青铜器传统保护修复艺人以“北京派”为主,有史可查的资料共100多年,解放后大多进入博物馆系统,为我国金属文物的保护修复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国青铜器修复传统工艺流程】方面,梁老师结合青铜器修复流程中各环节的图示,详细讲述了青铜器修复传统技术所包含的清洗除锈、整形、拼合、焊接、补配和做旧等核心环节所涉及的工具、材料和技术特点。同时,梁老师也结合自身在金属文物和考古现场出土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领域多年的工作经验,从造型、修整和表面处理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传统保护修复技术仍需解决的科学化问题。尽管我国青铜修复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但老一辈工匠迫于文化水平不高,也缺乏将自身宝贵经验提炼上升为理论的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传统技艺发展缓慢,始终停留在作坊式的修复阶段。因此,随着时代发展,我们有责任找出问题,使传统修复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起来,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研究传统工艺,以形成一套规范科学的传统修复工艺。

最后,考古系师生从青铜文物热整形处理、青铜文物无损表征分析方法、锡焊部位的青铜病问题等多个角度向梁宏刚老师提问,梁老师对每个问题都给予了详细而精彩的解答,在场师生均表示受益匪浅。讲座结束后,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系主任杨益民教授向梁宏刚老师赠送了【国科大谷雨计划·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行动】讲座嘉宾纪念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