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谷雨计划讲座报道 | 金属文物价值认知及关键技术研究

  • 图文/王晓婷 审核/罗武干
  • 创建时间: 2023-06-14
  • 3752

2023612日下午,应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党委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工党支部的邀请,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潜伟教授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为师生们带来“金属文物价值认知及关键技术研究”专题讲座。



潜伟老师是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冶金史”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可移动文物价值认知及关键技术研究(无机质类)”首席专家,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工业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冶金史与冶金考古、技术遗产与工业遗产、科技史理论与方法等,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160余篇。

潜伟老师首先介绍了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可移动文物价值挖掘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无机质类)”的课题设计、关键问题及研究内容,提到其研究对象分别是青铜器、铁器与金银器。由北京科技大学牵头,北京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同完成的“金属文物价值认知及关键技术研究”是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的课题之一。该课题意在解决无机质文物成分分析参考物质研制技术、金属文物的夹杂物辅助加工工艺判别新方法等技术问题与无机质文物的成分-结构工艺-功能的关系、基于多源异构信息的无机质文物制作技术演化规律、无机质文物实证的资源技术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科学问题。研究内容涉及金属文物成分分析标准参考物质制备与分析规范制定、基于夹杂物分析的铁质文物加工工艺判别方法、金属文物多元信息提取方法体系建立和阐释金属文物的关键制作工艺及其科学认知,揭示金属文物成分-结构-工艺-功能的关系。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潜伟教授重点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内容。首先他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铅锡青铜成分分析标准参考物质研制的成分设计、制备与应用。此外该课题还制定了适用于金属文物的成分分析规范,并形成《古代青铜科技信息提取化学组成分析方法》送审稿。在铁器文物研究方面,学者们发现在铁器制作中会产生不同类型夹杂物,通过夹杂物的形貌、成分、组织和分布等特征,可推测其加工工艺,该项课题开发了基于夹杂物分析的古代铁质文物加工工艺判别方法,从夹杂物的数量、尺寸、形貌、类别等方面可区分铸铁、炒钢、块炼铁等工艺方法,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金属文物数据包括背景数据、形貌数据和科技数据,是客观事物属性的记录。通过建立金属文物科技信息提取方法体系和编制金属文物科技信息提取方法手册,可以便于考古工作者提取金属文物材质、制作工艺信息、金属产源等方面信息,并起到规范化、实用化的作用。金属文物科技标本库和数据库已经开始建设。为统一管理、数据保存和利用、信息共享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同时也为金属文物的技术研究及价值认知提供了支撑,形成金属文物多元信息共享的服务平台,成为国家文物科技资源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属文物的关键制作工艺及其科学认知是冶金考古学关注的重要内容,潜伟教授详细讲述了该课题建立金属文物成分-结构-工艺-功能关系的几个应用实例,如三星堆一、二号坑出土青铜器制作工艺研究、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出土青铜兵器表面装饰工艺研究、汉长安城武库出土铁器制作工艺、“南海I号”出土铁器的成分、制作工艺和来源等。目前,该课题已完成七十余处考古遗址金属文物的认知工作,新产生金属文物科技分析数据2000余条,包括成分、物相、结构、同位素、各类光谱等11种,涵盖铜及铜合金、钢铁、金及金合金、银及银合金、铅及铅合金、锡及锡合金六大类别,标本年代覆盖夏商至明清。

最后,考古系师生们针对金属材料溯源、标样的国际同行认可度、人工智能在冶金考古的作用、锑元素对原料溯源的作用等多个问题进行积极提问,与潜伟教授展开了热烈的互动。潜伟教授对于每一个问题都给予了详细的解答,在场的师生们都受益匪浅。讲座结束后,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尚雪副教授向潜伟教授赠送了【谷雨计划·国科大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行动】讲座嘉宾纪念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