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记【谷雨计划·国科大文化遗产保护宣教公益行动】之“以玉为礼:牛河梁上层积石冢遗存阶段墓葬等级划分与随葬玉器探析”专场讲座

  • 文/图:李升韬 审核:罗武干
  • 创建时间: 2022-09-21
  • 2767

2022919日下午,应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工党支部书记罗武干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来到国科大玉泉路校区,为全系师生带来以玉为礼:牛河梁上层积石冢遗存阶段墓葬等级划分与随葬玉器探析专场讲座。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罗武干老师主持。

 

刘国祥研究员首先对牛河梁遗址上层积石冢遗存的墓葬进行介绍。牛河梁遗址上层积石冢阶段的墓葬共66座,主要分布于第二地点(37)、第三地点(12)、第五地点(6)和第十六地点(11)。依据分布位置、圹穴规模、幕张形制等差异,可以将牛河梁遗址上层积石冢阶段的墓葬分为中心大墓(位于积石冢正中心,以N2Z2M1N16M4为代表)、次中心大墓(位于积石冢中轴线两侧或中心偏一侧,以N1Z1M21N2Z1M25N2Z1M26N5Z1M1N16M2为代表)和边缘墓葬(位于积石冢周围)三大类。

 

接着,刘老师根据随葬玉器特征将66座积石冢大墓分为八个等级。

第一等级为中心大墓,以玉人、玉凤随葬,与同时出土的斜口筒形玉器形成最高级别的玉器组合。以N16M4为代表,随葬品共8件,为1件玉凤、1件斜口筒形器、1件玉人、镯、环2件、绿松石坠饰2件,玉人位于墓主人腰部,玉凤枕于墓主人头下,具有独特的专属功能,是目前所发现的红山文化晚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座石棺墓。

第二等级为次中心大墓,以目前所知随葬玉器数量最多的石棺墓——N2Z1M21为代表,共出土玉器共计20件,墓主人为一老年男性,头顶放置一斜口筒形器,左肩部放置刃边璧形器和小勾云形器,右肩部也放置刃边璧形器,胸部为一玉龟,腹部正中放置大型的兽面形器,双手和足部置有刃边璧形器等,说明这些玉器都有不同的重要功能。

 

第三等级墓葬出土两件斜口筒形器或独特造型(双鸮首饰)的玉器及玉管、玉镯、玉珠等器类。第四等级墓葬以一件斜口筒形玉器及相关器类(龙凤佩、勾云形玉器)

第五等级墓葬出土一件勾云形玉器或其他人物(双人面三孔器)、动物类玉器(玉凤首、双猪首三孔器)等。第六等级墓葬以璧、环类为玉器随葬。第七等级墓葬仅随葬一件玉器。第八等级墓葬未见玉器随葬。

 

之后,根据墓葬随葬玉器组合,刘国祥研究员发现勾云形器和斜口筒形器形成较为稳定的组合关系,多见于大型石棺墓,而小型石棺墓中未见两种器类同出的现象。此外,玉人、玉凤和斜口筒形器也构成了一种新的玉器组合关系,尤其是玉人和玉凤具有独特的专属功能,代表了红山文化晚期最高规格的用玉制度,体现了墓主独尊一人的社会地位。

 

最后,刘老师提出距今5300-5000年的红山文化晚期晚段,以牛河梁上层积石冢遗存阶段石棺墓和出土玉器为代表的红山文明形成,等级制度和独尊一人的王权开始确立,玉礼制系统与特权阶层已经形成。辽西地区率先进入文明的门槛,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居于源头地位,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一员,并对后世和其他地区产生深远影响。

 

讲座结束后,系内师生就红山文化时期化妆品残留物、斜口筒形器的钻孔工艺、红山文化聚落、北方草原地区积石冢与石棺墓、考古与科技考古的结合等问题与刘老师进行沟通与交流。

20225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国科大考古系师生将结合自身研究成果,深入促进科技考古与考古研究相融合,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做出相应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