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破解曾随之谜——记【谷雨计划·国科大文化遗产保护宣教公益行动】之“曾国考古”专场讲座

  • 图文/李敬朴 校对/罗武干
  • 创建时间: 2020-12-07
  • 2441

2020125日,应中国科学院大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工党支部的邀请,首都师范大学陈北辰老师来到国科大玉泉路校区人文楼,为大家带来《曾国考古·回顾与展望》专题讲座。

陈老师在牛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师从世界著名汉学家、考古学家、艺术史家杰西卡·罗森。陈老师主要从事商周考古、艺术史、青铜器铸造技术、跨区域物质文化交流、文物和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特别关注曾国考古研究工作。本次讲座基于曾国考古发掘与研究历程,围绕“曾国之谜”进行回顾,讨论半个世纪以来学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并对曾国考古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在曾国考古的学术史上,有四次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曾经入围年度十大考古发现,著名的曾侯乙墓出土编钟、尊盘等文物被视为国宝级别。此外,曾国考古发现两周之际唯一的九鼎实例,其中1号鼎和3号鼎带有铭文,验证了列鼎制度,又显示了曾国国君之高贵身份。学术界围绕曾国历次考古发现所做的研究众多,如考古学家张昌平教授的博士论文《曾国青铜器研究》。

陈老师以五十余年来擂鼓墩一号墓(即曾侯乙墓)、郭家庙墓地、叶家山墓地、文峰塔墓地、京山苏家垄墓地、枣树林墓地的发掘为序,为大家介绍了考古所见的曾国地理分布范围以及物质文化遗存。

曾国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湖北随州一带,涢水流域。作为除了汉水流域以外,江汉平原与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涢水沿线由随枣走廊向东南可快速进入长江,向西北连通南阳盆地,向北翻越桐柏山可抵淮河一线。涢水流域还具有地势狭小、水患较轻的特点,这可能是曾国七百年未曾灭亡的重要原因。

上世纪七十年代,擂鼓墩一号墓发掘后,当时的学术界梳理了早期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工作,指出历史上存在两个带偏旁部首的“曾国”,鄫国在山东,后为莒国所灭;缯国在南阳附近,曾经与申国作战,而考古发现在湖北随州地区存在一个不带偏旁的曾国,与黄国、楚国发生过通婚。

在擂鼓墩一号墓出土的器物中,有两百多处关于曾侯乙的铭文。其中“返自西阳,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等文字引发了学界重点关注,著名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和裘锡圭先生各持一说,分别认为“返”的主语为曾侯和楚王。

然而,历史文献里没有任何江汉地区存在“曾国”的证据,在同一地望的诸侯国只有随国。“汉东之国,随为大。”“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1978年,李学勤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曾国之谜》,认为曾、随为一国两名,由此开启了四十年的争论。除了曾随一国说、曾随两国说以外,还有一些折中观点,如曾代随说、随代曾说等。

曾、随两国物质文化高度一致,然而核心问题是族性问题。曾国考古出土铜戈铭文里有“周王孙季怠”,“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工尹季怠”等记载。李学勤先生认为“穆侯”为曾穆侯,“季怠”为周王之孙,曾国即与周王室密切相关的随国。陈老师指出,这只是建立在“穆侯”为曾穆侯的假设之上,倘若有铭文确切记载曾国国君为姬姓,可能就再无争议。

本世纪发掘的叶家山墓地再一次引发关注。其中M1墓葬表现出明显的商文化特征,陈老师认为其族性为商。铭文表明主人名“师”,而这是过去曾国考古研究中认为的曾国第一代国君,由此来看,曾国族性可能为商而非周。此外,M1作为国君墓地这一结论与墓地分布可能有所冲突,因此常常被学界暂时搁置。

文峰塔墓地出土了南公簋,一些学者据此将曾国早期国君指向西周名臣南宫括。M21出土“随大司马嘉有之行戈”,是第一件考古发现的带有“随”的文物。M1编钟铭文有“王遣命南公”,也被认为是南宫括;铭文里楚王在吴楚之战后避难曾国的记载,被认为是左传里楚王避难随国一事;“曾侯舆曰,余稷之玄孙”则被认为是曾国国君姓姬的证据。

最近几年,湖北省追查盗墓现象时发现了枣树林遗址,并于2018年进行科学考古,发掘出曾公求(夫人渔)、曾侯宝(夫人芈加)、曾公得的墓地。其中芈加墓出土的铜缶铭文有“楚王媵随仲芈加”的记载,结合早年间私藏文物“随仲芈加鼎”,学界认为曾侯宝的夫人、来自楚国的芈加即为“随仲芈加”,由此曾随一国的证据链终于完整了。

然而,陈老师认为,“曾随一国”论尚且存在其它问题,很多矛盾点或者无法言明之处被忽视了,并向观众抛出一个问题,曾国之谜真的解决了吗?另外,陈老师认为,曾国考古并不能仅仅将“曾国之谜”作为关注焦点。

陈老师以自己的研究为例,展示了曾国考古的现状与未来关注方向。他从青铜器的角度将曾国划分为周文化的南渐时期、周文化的渐行渐远时期(西周礼制改革)、楚文化期。同时又指出,许多楚文化青铜器在曾国早期可以找到源头,因此也可能是曾影响楚。许多学者潜在地认为中心王朝向下传达命令会得到地方执行,这可能是我们长时间处于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思维。实际上,地方势力很可能抵制中央王朝的指令。因此,陈老师又提出曾国与周的物质文化变化节奏是否一致这一问题。近几年,陈老师又在积极开展苏家垄墓地铜器的整理、翻模法揭示铭文制造方式等研究。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与陈老师就曾国族性研究方法、曾随一国论的不足、青铜器铭文制造方式、枣树林墓地出土小型青铜器物等问题热烈交流。

本次专题报告得到了【谷雨计划·国科大文化遗产保护宣教公益行动】的支持(由国科大文化建设项目资助),该行动将在习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最新讲话的指导下,积极响应学校文化建设的号召,引导国科大师生关注文化遗产事业,以期为我校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工作起到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