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第14期报道:科技考古经验点滴

  • 何涓
  • 创建时间: 2016-10-20
  • 3380

20161014日上午93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讲座”第14期在中关村校区S101教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特邀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技考古专家王昌燧教授作了题为“科技考古经验点滴”的讲座,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的孙小淳教授主持了讲座。

王教授在讲座中分享自身的科研历程及多年的科技考古经验,给众多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师生开拓了科研思路。

首先,王教授和听众讨论了不同的人生观,他认为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是学术研究的第一步。王教授指出在做学问的过程中牢记王国维的教诲:“昨夜秋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接下来,王教授分享他确立科技考古方向的经验以及在当时艰难的环境中怎样起步研究。他以“黑漆古”铜镜这一最初选题为例,分析了如何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解决考古问题。随后,王教授讲述了正式切入科技考古领域后的选题与科研经验,注重从多角度多方面来进行科技考古研究。王教授指出,科技考古首先应重视方法的创新,并以植硅体的三维图像重建、如何发现与解决淀粉粒的提取问题和低温烧成温度测定为例予以说明。其次应当及时关注科技前沿,如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同步辐射、蛋白质组学等科技手段丰富自身的实验方法。此外,王教授还强调要以考古学为基础进行研究,他认为科技考古不仅应当有先进的理念及实验手段,也要关注考古学理论。王教授指出科学研究应当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奋发图强,主动请教,特别是向前辈学者请教。

最后王教授介绍了人才素质与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他认为研究生应当具备德、识、才、学等素质,培养人才更要注重德、识。

报告结束后,王昌燧教授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回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苏润青,图/何涓】

主讲人简介:

王昌燧,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科技考古专家。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工程物理专业。1985年开始从事科技考古研究,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等的基金支持,是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先后开展古陶瓷、青铜的产地与矿料来源以及古代食谱等研究工作,业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考古领域的青年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