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19:00-21:00,中国科学院大学明德讲堂艺术系列讲座M1083在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学术厅举行,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报告厅、中关村校区教学楼S102同步直播。本次讲座以“花叶序背后的数学与物理”为主题,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曹则贤研究员主讲,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居科学学院杨华教授策划并主持。
讲座伊始,曹则贤研究员从“还原主义”这一科学哲学概念切入,指出数学、物理与生物学并非彼此割裂,而是共同构成理解自然的语言体系。他强调,科学的目标是把复杂的现象还原为简单的规律,而这条还原之路,往往由数学铺就,由物理照亮。为此,他举出一个跨学科典型案例:科学家从菜青虫的蠕动中获得灵感,利用压电陶瓷驱动机制,设计出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核心部件。这一装置不仅开启了纳米科技的大门,也印证了“生命运动→物理机制→技术发明”的还原路径。
曹教授随后带领听众走进日常生活,从莲蓬中莲子的六方最密堆积结构,到菠萝表皮的斜列螺旋,再到向日葵花盘的交叉螺旋线,逐一揭示这些植物形态背后的数学密码。他指出,这些螺旋的左旋与右旋数量,几乎总是斐波那契数列的相邻两项,如8与13、13与21,而这种排列源自植物生长时以黄金角为旋转步长的最优化策略,既保证叶片或种子互不遮挡,又实现空间利用率最大化。
然而,曹则贤强调,花叶序并非仅仅是好看的几何图案,其背后隐藏着力学的深层逻辑。他提出,叶序学本质上是一个力学问题。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叶片、花瓣、种子等器官的形成与排列,受到弹性应力场的调控。为描述这种非线性弹性变形,科学家引入了冯·卡门方程——一套描述薄板在应力作用下产生皱褶与形貌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研究表明,植物器官在花托或生长顶点的弹性基底上生成时,系统会自发地趋向弹性能最小化的稳定态,而这种最小弹能量原理,恰恰导致了斜列螺旋的形成,并进一步决定了斐波那契数的螺旋对成为最优解。
在讲座尾声,曹教授提出了一个哲学式的科学命题:在生命世界的最深处,起支配作用的,不是基因的简单表达,而是数学与物理的必然性。他指出,从花叶序到晶体结构,自然界中看似繁复的生物形态,最终都可还原为几何对称性、能量最小化、拓扑约束等数学与物理原理的必然结果。基因或许提供了材料,但形态的最终模样,由物理定律书写。
整场讲座横跨数学、物理、生物与艺术多个领域,以花叶序为切入点,层层递进,揭示了自然之美背后的科学机制与哲学深意。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踊跃提问,围绕拓扑序、日常观察的用处等话题,与曹教授展开深入交流。
讲座最后,杨华教授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向曹则贤研究员颁发了感谢信,以表达对他精彩讲座和知识分享的深深敬意。本次讲座通过跨学科视角,搭建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桥梁,启发师生从理性与美感中重新审视自然与世界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