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19:00-21:00,中国科学院大学明德讲堂艺术系列讲座M1079在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以“科普文章写作中的创新思维运用”为主题,由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苏青研究员主讲,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居科学学院杨华教授策划并主持。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1、中关村校区教学楼S202同步直播。
苏青研究员讲座现场
“我其实是个地地道道的理工生。”讲座伊始,苏青研究员就亮出“出身”,希望用自身经历给予大家做科普的信心。在随后的两小时里,他从“如何写好一篇科普文章”这一核心问题出发,指出科普创作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方式的展现。他强调,创新思维是科普写作的灵魂,具体包括悉心观察、仔细探究、丰富联想、大胆质疑、换位思考、打破常规、好奇驱动、追根溯源等多种路径。这些思维方式不仅能帮助作者突破写作瓶颈,更能为文章注入新意与深度。
在讲座中,苏青研究员更是结合自身丰富的科普创作经验,分享了多个典型案例。例如,在解释“仔细探究”时,以江西沙洲坝的“红井”为例。他展示了1933年毛泽东破除“龙脉不能打井”的迷信、带领群众打井的照片,并引用自己写下的四句科普诗:“课说掘井事简单,深究细研不寻常。”苏青研究员强调,只有继续追问“为什么这里能打出水”“过去喝塘水的问题根源在哪”,才能把新闻里一句“打了一口井”扩展成有因果、有数据、有科学链条的完整科普故事。
他提到,在撰写科普作品时,常常通过“换位思考”来模拟读者视角,从而调整表达方式;也常运用“丰富联想”将科学人物还原为有温度的生命个体。科普不是“降维”传播,而是“升维”表达,用更具想象力和人文性的语言,让科学“飞入寻常百姓家”。
苏青研究员鼓励在场同学在日常学习中培养问题意识与批判精神,尝试用诗意的语言讲述理性的知识,用故事的结构承载逻辑的推演。他还强调,科普创作应敢于打破学科壁垒,融合文学、历史、哲学等多维视角,形成独特的写作风格。
讲座尾声,同学们围绕“如何在科普中平衡准确性与趣味性”“AI是否将取代人类科普写作”等问题与苏青研究员展开热烈交流。苏青回应称,AI可以辅助写作,但无法替代人对世界的好奇与表达的温度。真正的科普创新,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知的敬畏。
两个小时的讲座,思想火花频频迸发,既有理论深度,又不乏实践温度。此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也为未来从事科普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维工具与路径启发。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聆听苏青研究员的精彩讲座,深刻认识到创新思维在科普写作中的重要性,今后将积极尝试运用这些创新思维方法,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科普作品,为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主讲人介绍:
苏青,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现任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等职;曾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科技导报社社长、科普出版社暨中国科技出版社社长、中国科协机关窒蔹卡委常务副书记、中国科技馆党委书记等职;著有《航天多型号计划编制方法研究及进度控制》等学术著作,《岁月如歌话人生》《携诗远行畅情怀》《青诗白话道真言》《万千肖像动心扉》《“青”声说科普》等科普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