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15:30-17:30,中国科学院大学明德讲堂文明系列讲座M1081在雁栖湖校区教一楼002举行。本次讲座以“史前治水与早期文明演进”为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建国老师主讲。
刘建国老师是地学信息工程专业工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导,长期从事考古测绘、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考古现场多视角三维重建、中国史前治水文明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空间信息技术,研究古代人地关系特征,探索水系分布、集水盆地大小与古代聚落分布的密切关系,揭示史前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综合治理能力,探讨我国史前治水文明发展与演进模式。
刘建国老师综合运用无人机拍摄、遗址三维重建与空间模拟等新技术,结合多年江汉平原、良渚古城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对高分辨率数字表面模型进行精细分析与解读,系统梳理史前聚落遗址的微地貌特征及其形成过程。他指出,史前先民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改造集中体现在“治水”这一关键议题上:通过修筑塘坝、挖掘壕沟、营建水利设施,有效应对洪涝与干旱双重威胁,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这一系列活动不仅保障了稻作农业的稳定高产,也推动了社会分工和阶层分化,从而为史前文明的形成、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报告最后,刘建国研究员提出自己的思考:北纬30°附近四大古老文明皆诞生于季风—大河交错带,频繁的水文波动既是挑战,也是催化剂;中国史前先民在长江中下游形成的“因地制宜、分水而治”的治水传统,为后世大禹治水、圩田水利及江南水乡格局奠定了技术与文化基因。史前治水不仅塑造了聚落形态,也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互动环节,同学们就“修建水坝之外其他的防洪灌溉方式的应用”、“早期水坝等治水方式与现代策略是否有联系”以及“如何确定水坝等治水设施的年代”等问题踊跃提问,刘老师逐一详细解答。本场文明系列讲座报名火爆,现场气氛热烈。
讲座结束后,主持人韩宾副教授代表明德讲堂向刘建国研究员颁发纪念证书,并对精彩报告表示感谢。在全场热烈掌声中,明德讲堂M1081“史前治水与早期文明演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