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应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王伯鲁教授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师生带来明德讲堂M1080期讲座。讲座设有主会场: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一楼306,另设有分会场: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学楼阶一1教室、中关村校区教学楼S102教室。尚智丛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王教授的讲座聚焦于技术与文化的深层联系,围绕“技术的文化存在方式”“技术文化形态”“技术的文化功能”“技术与艺术关系”“技术的艺术救赎”五个主题进行探讨。在王教授看来,技术既是一种渗透力极强的文明元素,也是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隐性结构或基本格式。技术的文化存在形式有传统与现代之分:在传统形式中,独立的技术的文化形态尚未形成,技术支撑文化生活,从属和服务于多元文化的演进。在现代形式中,独立自主的技术文化形态逐渐形成与壮大,技术已发展为当代最重要的文化类型,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愈发显著的文化功能,多元文化对高新技术发展的影响多是间接的、乏力的,从属和服务于技术发展。
最后,王教授结合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技术的追问》一文的观点,探讨了艺术对技术异化的救赎意义。他指出,艺术作品在世界中具有特殊地位,区别于技术性的通达世界的方式,艺术作品不能通过范畴被把握。同时,艺术蕴含着真理的元素,是真理的自发流露与抒写,根植于自由之中。人们可以在艺术作品中对存在者之整体有所觉知,从而重新思虑单独的存在者与世界整体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对技术的根本性沉思和对技术的决定性解析可以在艺术领域进行,通过艺术与自由寻求救赎。
王教授的讲座探讨了技术与文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揭示出技术发展为人类社会带来的种种问题,并指出艺术在消除技术异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引起了师生们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讲座结束后,主持人尚智丛教授为王伯鲁教授颁发了明德讲堂纪念证书,明德讲堂M1080“在技术与文化之间”讲座就此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