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5日下午,明德讲堂社会系列M1076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一楼002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实验室主任、特聘研究员刘伟老师前来主讲,刘伟老师围绕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社会发展问题中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强调构建人机环境系统智能之洞见。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张增一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主讲人刘伟特聘研究员
伟老师首先带领大家回顾技术发展过程,从当前最具代表性的人工智能技术——大语言模型谈起,系统梳理了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国大模型的发展历程。他指出,DeepSeek虽成立时间不长,却在国际科技与产业格局中引发了广泛关注。与以算力和规模取胜的美式大模型不同,DeepSeek代表了中国式的技术路径——“小力出奇迹”、“巧力出奇迹”,即在有限算力下通过算法优化实现突破。
同时,刘伟老师还分析了DeepSeek与OpenAI、Anthropic等大模型的技术差异,详细讲解了Transformer架构、多内层神经网络系统、以及浮点精度与语料差异等关键要素。他强调,中国大模型正处于“巧力创新”阶段,通过融合中文语料、国产算力技术和硬件发展,逐步走向自主化和本土化的智能体系。在讲座第二个部分刘伟老师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复杂系统决策中的实践路径,并以两个典型案例进行说明。第一个案例是美国国防部早期的“深绿”系统(Deep Green),作为一种辅助军事决策的智能系统,其目标是从海量作战数据中快速生成优化方案。刘伟老师指出,深绿系统虽在当时代表了智能指挥的先进尝试,但由于“只有计算、没有算计”不具备人的态势感知能力,难以在真实环境中实现人机协同,最终被淘汰。第二个案例是全球知名的数据智能平台Palantir。刘伟老师详细介绍了该系统在反恐、金融监管及战略决策中的应用,突出其在数据溯源、情报分析中的关键作用。他指出,Palantir的成功在于“人机共生”:高手使用能“加分”,而缺乏经验者的使用反而会“减分”。这一案例揭示了智能系统的本质——人机结合的质量决定了智能的上限。
讲座现场
讲座的最后部分,刘伟老师围绕“多尺度态势感知与计算计”进一步阐释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计算计”这一命名就是取是“计算”与“算计”的融合。他指出,数学家高斯曾说“数学的精髓在于避免计算”,同样,智能的精髓也在于避免无意义的暴力计算,而在于感知、策略、判断与思维的算计。他呼吁学界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应重视哲学、心理学与人文思想的参与,重视感性思维的力量,让智能的演进不止于工具层面,而成为人类认知方式的拓展。刘伟老师还以剑桥大学的跨学科传统为例,强调学科交叉与思想交流的重要性。他认为,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理性与直觉、科学与人文的交汇处,而中国的整体性思维、东方哲学的“变”思想,正可能为全球的人工智能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现场互动
本场讲座,刘伟老师旁征博引,从人工智能的技术演化谈到哲学根基,挖掘东方哲学的启示,从中美科技格局延伸至智能伦理与未来社会,展现了一位学者跨越学科边界的深邃思考,不仅鼓励大家对“AI何以为智”进行再思考,也为未来“人-机-环境”共生时代的学术探索开拓了新的想象空间。刘伟老师的报告结束后,主持人张增一教授为刘伟老师颁发了明德讲堂纪念证书,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明德讲堂M1076“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中国社会发展”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