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1078报道:圆明园遗址考古工作的收获与思考

  • 韩雨欣
  • 创建时间: 2025-10-20
  • 874

         2025年10月17日18:30-20:30,中国科学院大学明德讲堂文明系列讲座M1078在雁栖湖校区教一楼208举行。本次讲座以“圆明园遗址考古工作的收获与思考”为主题,由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北京考古学会副会长、研究馆员张中华老师主讲。

张中华老师作报告

        张中华老师开场介绍了圆明园的基本概况,圆明园是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的统称,总面积352万平方米,历经康熙至咸丰五朝150余年建设,是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屡遭破坏,沦为废墟。而自1994年起,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圆明园遗址开始了长期、持续的考古工作。考古工作开始以来,先后对藻园遗址进行发掘,揭示了林渊锦镜、贮清书屋等一系列建筑遗迹;大规模发掘了含经堂、长春园宫门区、坦坦荡荡、杏花春馆等四处遗址,清理出大量宫殿、广场、戏台等遗迹,对整体布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山形水系道路进行勘探,并重点发掘了大宫门、紫碧山房、如园、澹泊宁静(田字房)、养雀笼、海晏堂等关键遗址。并取得了明确了大宫门作为圆明园正宫门及“前朝”区的重要地位和布局;还有首座经完整考古发掘的仿江南园林(南京瞻园)的如园,出土嘉庆御笔石刻,其保存较好,布局精致,证实了记载中的“镜香池”等景致。

同学提出问题

        圆明园考古出土文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反映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与艺术成就,张中华老师首先展示了作为大宗出土物的琉璃制品,其颜色极为丰富,如黄、绿、白、蓝、青、紫等,可见当年建筑色彩之华丽。之后还介绍了圆明园出土的包括陶器、瓷器、玉器、玻璃器、铜器等在内的其他文物。报告的最后,张中华老师提出了自己对于圆明园考古的一些收获与思考,如圆明园的造园理念:西北高、东南低,西北紫碧山房相当于中国的祖龙脉昆仑山,福海相当于中国的东海。在报告结束后,张中华老师就同学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本场文明系列讲座,同学们参与热情较高,报名踊跃,讲座现场座无虚席,甚至有同学来得较晚,以致没有座位的情况出现。

罗武干教授颁发纪念证书

        张中华老师的报告结束后,主持人罗武干教授为张中华老师颁发了明德讲堂纪念证书,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明德讲堂M1078“圆明园遗址考古工作的收获与思考”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