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2日15:30-17:30,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学术厅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第四代导演:电影语言现代化与中国智慧”的明德讲堂艺术系列讲座,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2和中关村校区教学楼N110作为分会场同步直播。本次讲座由北京电影学院的陈山教授主讲,杨华教授策划并主持。
陈山教授在讲座中首先介绍了第四代导演在中国电影语言现代化转型中的重要角色。他以《小花》、《城南旧事》和《人生》三部电影为个案,通过播放电影片段,详细讲解了第四代导演在电影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智慧。陈教授指出,第四代导演不仅在电影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还在内容上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和文化自信。
在《小花》的分析中,陈教授提到,这是第一次在中国电影中全面使用无技巧剪接,展现了非线性电影思维,时空转换自由灵活,全片运动镜头占三分之二。在时空关系的处理上,陈教授详细讲解了多时空交叉、时空变形、虚拟时空和心理时空等现代电影语言的运用。
在对《城南旧事》的赏析中,陈教授特别提到了吴贻弓导演如何巧妙地将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搬上银幕。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老北京风情的深刻展现,成功地将一个故事情节不强的文学作品转化为一部充满情感深度和文化韵味的电影。影片中的《送别》曲子更是成为了影片情感表达的点睛之笔,不仅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也让观众在悠扬的旋律中感受到了深深的离愁别绪和对旧时光的怀念。
而对于《人生》这部电影,陈教授则强调了其作为中国西部电影代表作的重要地位。吴天明导演通过这部影片展现了中国西部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将文化意识渗透到整部电影中,展示了原始的民风民俗。影片以其含而不露、宁温勿过的总体风格,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西部生活画卷,也深刻反映了中国西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陈教授指出,西部电影的产生,标志着第四代导演已将第五代导演引导到中国新电影的门口,为中国电影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讲座的结尾部分,陈山教授专门回答了同学们对于中国导演分代的疑惑。他详细解释了每一代导演的分段的大致时间,以及他们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陈教授的解答不仅澄清了同学们的疑问,也让他们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杨华教授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向陈山教授颁发了感谢信,以表达对他精彩讲座和知识分享的深深敬意。
主讲人介绍:
陈山,上海市人,1945年出生。为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届硕士研究生,导师王瑶先生。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名师。有专著《影史初探一陈山自选集》等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