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1071报道:文艺作品中的“两弹一星”精神

  • 图文/徐惠怡
  • 创建时间: 2025-06-17
  • 134

      2025年6月10日15:30-17:30,一场主题为“文艺作品中的‘两弹一星’精神”的明德讲堂艺术系列讲座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二楼104成功举办。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二楼和中关村校区教学楼N110作为分会场同步直播。

        本次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居科学学院的杨华教授主讲,吸引了众多师生参与。讲座伊始,杨华教授通过提问的方式与现场同学互动,了解大家对“两弹一星”这一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随后,杨教授借助纪录片、电影、诗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带领大家深入领略“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在纪录片环节,节选了展现王淦昌和郭永怀两位科学家事迹的纪录片片段播放,展现了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的核武器和航天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王淦昌是中国核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而郭永怀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他们的事迹激励了无数人投身于国家的科研事业。

        诗朗诵环节中,播放了郭曰方先生创作的《致敬邓稼先》。这首诗歌深情地表达了对“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崇高敬意。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的核武器事业。

        在美术作品部分,杨华教授以1965年吴湖帆的《庆祝我国原子弹爆炸》为起点,系统梳理了美术作品对“两弹一星”题材的创作历程,涵盖了2000年左右毕建勋的《以身许国图》,以及近年石自东的《强国之梦与星河之魂》等代表性作品。杨华教授还展示了自己绘制的“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画肖像系列。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元勋们的风采,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魅力。在创作过程中,杨华教授强调了对每一位元勋生平事迹进行深入了解的重要性。画作中元勋们的神态,有的严肃,有的微笑,其面部线条的勾勒和光影效果的营造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真实而深刻地刻画出他们的精神风貌。

杨华教授讲座现场

        通过将骆根兴先生的油画《西部年代》与国画作品进行对比,杨华教授还详细介绍了国画与油画材料技法的区别,让同学们对两种艺术表现形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国画笔触通常更加细腻流畅,更注重意境与神韵的表达;而油画笔触则更加厚重立体,更强调光影对比与色彩表现。通过对比,杨华教授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不同艺术风格在表现同一主题时的独特魅力。

        整场讲座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对“两弹一星”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与投身科学事业的志向。

 

主讲人介绍:
        杨华,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居科学学院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中心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科普美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获首届中国美术奖创作奖,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览银奖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收藏。创作的“两弹一星”功勋人物肖像画系列,在国家图书馆、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科技馆等单位多次举办展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