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19:00,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一楼101举办了一场主题为“‘五四’摄影:图像的附会、挪用与真实性问题”的明德讲堂艺术系列讲座,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3和中关村校区教学楼N108作为分会场同步直播。本次讲座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吴雪杉教授主讲,杨华教授策划并主持。
吴雪杉教授在讲座中深入探讨了五四运动留存的众多摄影图像,这些图像存在于报刊杂志中,自1919年以来历经翻拍、转印,辗转流传。他指出,“五四”图像的使用情况颇为混乱,一些似是而非的照片被附会、挪用到“五四”。例如,罗家伦在1967年发表的文章中误用了一张1919年12月7日在北京召开的国民大会的照片,而非1919年5月4日的集会游行。吴教授强调,对这些照片的清理和辨析不仅有助于还原“五四”的历史情境,也有助于理解发生在“五四”之后的另一段五四运动史。
吴教授还提到了一张名为《游街行列在天安门前的光景》的照片,这是目前看来最真实可信的一张“五四”天安门集会的照片。尽管这张照片在出版物上辗转刊印的图片都模糊不清,但它的真实性足以弥补它的一切不足。此外,他还讨论了“五四”当日学生游行的照片,指出许多被归入“五四”摄影的照片实际上拍摄于1920年11月17日,即“五四”发生一年半以后。
吴教授还提到了一张名为《游街行列在天安门前的光景》的照片,这是目前看来最真实可信的一张“五四”天安门集会的照片。尽管这张照片在出版物上辗转刊印的图片都模糊不清,但它的真实性足以弥补它的一切不足。此外,他还讨论了“五四”当日学生游行的照片,指出许多被归入“五四”摄影的照片实际上拍摄于1920年11月17日,即“五四”发生一年半以后。
吴教授总结道,在历史写作中,使用“五四”摄影大约有两个作用:一是作为历史的证据,二是提供现场感,让阅读更生动愉悦。然而,当非“五四”摄影被认可为“五四”摄影之后,它们附会的功效与真实可信的照片一般无二。这种情况的发生,大约出于两点原因:一,照片只是历史著述的附庸或点缀,本来就是可有可无的;二,非“五四”摄影之所以能够变成“五四摄影”,正是因为它们与既有的历史认知相吻合,它们的作用也仅仅在于强化已有的历史知识。
在讲座的结尾部分,吴教授通过展示历史照片引导参与者进行思考,让大家沉浸在对图像真实性的探索中。这种图像研究的实践不仅让参与者深刻体验到了图像研究的力量,也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图像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杨华教授向吴雪杉教授颁发感谢信
最后,杨华教授代表中国科学院大学向吴雪杉教授颁发了感谢信,以表达对他精彩讲座和知识分享的深深敬意。
主讲人介绍:
吴雪杉,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2003-2015年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美术史与视觉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