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1046报道:农为邦本——中国农业一万年

  • 图文/孙欣
  • 创建时间: 2025-04-11
  • 27

        2025年4月9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韩茂莉教授应中国科学院大学明德讲堂的邀请,作了一场题为《农为邦本——中国农业一万年》的专题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人文学院尚雪副教授主持,主会场设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一楼214,同时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3和中关村校区教学楼N301设立分会场。


韩茂莉教授作报告

        关于农业起源的原因,目前学界存在多种观点。其中包括“人口压力说”、“气候变化说”、“竞争宴享说”等学说。农业被认为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而世界农业最早的驯化地主要包括三处:伊拉克的两河流域、中国长江与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墨西哥南部和南美安第斯山区。

        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作物起源地之一,从一万年前中国农业起步至今,不仅成为支撑中国历史的基础,而且传向世界。大约在九千年前,中国南北方分别形成了独立的农业体系:北方以谷子和黍子为主的旱作农业区,南方则以水稻为主的水田农业区。在河北邯郸磁山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储粮窖穴,其中保存了丰富的粟黍遗存。而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文化层中,则发现了大面积由稻谷、稻秆、稻叶与木屑、苇编共同构成的稻谷堆积层。该遗址出土的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充分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

        随后,韩茂莉教授系统地向听众介绍了中国古代主要农作物及其复种制度。小麦作为地中海夏干气候下的产物,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左右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春秋左传》中明确提及与小麦相关的农时共有四处,均指向冬小麦的种植。冬小麦成熟于六月,这一时期正值中国本土作物青黄不接之时,这也是小麦逐渐得到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冬小麦成为整个黄河流域最重要的农作物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与小麦加工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最初,小麦以整粒形式食用,因其适口性较差而被视为“恶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缺乏适宜的加工工具——石磨。直到西汉时期,石磨尚未普及;至东汉时期,石磨才逐渐增多,小麦磨成面粉变得更为便捷。此外,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地中海沿岸的面食加工技艺传入中国,进一步推动了面食制作技术的革新。

        农作物的两年三熟制使冬小麦逐渐成为黄河流域的核心作物。春秋时期,山东及其毗邻地区率先出现了两年三熟制,而其大规模推广则应始于唐代。冬小麦的两年三熟制度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农业的发展,显著提升了黄河流域的生产能力。唐代以后,以冬小麦为核心的两年三熟制迅速扩展,冬小麦的地位也随之日益重要。随着这一种植制度的普及,中国北方经历了一次农作物结构的重大转变——原本在北方占据主导地位的粟和黍,首先在平原地区被冬小麦取代,其重要性迅速下降。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中,北方南下的移民不仅参与了南方的各项农业活动,还充当了水稻插秧与稻麦复种两项关键技术的传播者与推广者。

同学积极提问

        在互动环节中,韩茂莉教授与国科大的师生围绕小麦传入中国如何适应环境、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小麦种植情况、古代粟黍的种植规模及产量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随后,尚雪副教授向韩茂莉教授颁发了明德讲堂纪念证书,讲座在国科大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尚雪老师赠予纪念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