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1043报道:明晚期的“古定器”消费与定瓷知识的塑造

  • 图文/郑梦佳
  • 创建时间: 2025-03-29
  • 39

        2025年3月27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丁雨作为第1043场明德讲堂的主讲人,应邀前往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丁雨老师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传播与影响、环印度洋陶瓷贸易网络、东非斯瓦希里地区考古、物质文化所反映的宋元社会变革等研究。本次讲座即以“明晚期的‘古定器’消费与定瓷知识的塑造”为题,主会场设置在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学术厅,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黄荣光教授担任主持人。此外,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2、中关村校区教学楼S202各设置了分会场。


丁雨老师做客明德讲堂

        明代晚期的古定器消费对于研究古陶瓷“后生产时代”的消费具有典型意义。研究表明,在明代晚期,鉴定进入消费程序,《百宝总珍集》云:“如有泪痕者,多是绍兴年器物,不甚旧”,表明定器已有新旧之别。随时代变迁,消费群体偏好的器类发生着改变,宋金时期强调“金装定器”“定州花瓷”“定州红瓷器”等特殊器类,被时人肯定的器形包括碗、碟、杯、瓯、花瓶、汤盏灯;明代晚期釉色则强调白定,器形偏好茶具、文具、花具等,推崇仿古器类。定瓷在“入选”古董行列被持续消费的过程中,前代的品评至关重要,也与其本身的质量密切相关,同时离不开官方效应与名人效应。通过归纳消费人群的生卒年、地域、身份等信息,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出身或主要活动于江南地区,具有消费及鉴赏能力,并且相当一部分并未出仕,这与传统的精英阶层有所区分,显示着他们更多地拥有经济实力而非政治资源。

丁雨老师作报告

        接着,丁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明时期景德镇瓷器的基本情况,其著名品种如青花、釉里红、成化斗彩、万历五彩、甜白釉等。不同时代的青花瓷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洪武到永乐、宣德,再到嘉靖、崇祯,青花瓷都相当盛行。其中又以御窑生产的青花瓷,引领着政治精英消费陶瓷的主体时尚。景德镇御窑陶瓷的消费更加凸显了古陶瓷消费、鉴赏群体的独特性和非传统性。综上所述,明代晚期的消费是长时段视野下定瓷文化赋值的特殊时段,塑造了定瓷知识层累的曲折形态。在关注物质生命每一个环节的网络关联的理念下,可以看到陶瓷的生产、消费、流通以及反复交易的过程,给予了它绵延不断的生命历程,甚至可以延续到今时今刻,而这有利于我们管窥其物质背后所承载的社会环境。定瓷等一系列古物的消费及相关知识观念的传承、塑造,就可以成为探索经济、文化资源互动以及明清社会变动的重要线索。

        最后,丁老师还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研究陶瓷史的一些思考。陶瓷之所以能成为当今研究的话题,是因为当学界尝试用物质恢复历史的信息时,发现数量相对较多的陶瓷是最佳载体之一,这也是研究得以开展的基础。他对定窑的研究缘起,则可以追溯到09-10年间对定窑的发掘。虽然我们印象中的白瓷或许显得寻常、普通,但实际上在古代的生产条件下,其烧制难度极大,能生产的窑厂也极少,因而定窑拥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

黄荣光老师赠予纪念证书

        讲座结束后,黄荣光老师代表国科大向丁雨老师赠送了明德讲堂纪念证书,并再次感谢丁老师接受邀请,为同学们带来了这样一场精彩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