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会长刘跃进做客中国科学院大学明德讲堂思想系列M1042。为国科大师生带来了题为《“竹林七贤”与魏晋之际的政治风云》的精彩讲座。讲座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举行,在玉泉路校区和中关村校区设有分会场。讲座由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刘跃进教授回忆了自己在清华大学的工作经历。刘教授指出,得益于丰富的人文类藏书,清华大学发展成今天的综合性大学。同样,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也是培养国科大师生自身人文素养,融汇科学知识与人文思想的沃土。
在本次讲座中,刘跃进教授从竹林七贤生活的时代背景、清谈文化的政治隐喻以及魏晋时期文人饮酒吃药的习俗等多个角度入手,深入讨论了汉魏之际,外来文化与中原文化、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揭示了魏晋时期的时代特征。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对传统儒学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三种文化冲突充斥着那个时代。正是在这样动荡的历史环境下,以曹操为代表的寒门迅速兴起并发展壮大。司马懿政变后为排除异己,不断织罗罪名压制士人反抗,致使魏晋时期的文学风貌产生巨大的变化。
刘跃进教授向国科大师生介绍了被称为竹林七贤的七位文人以及何晏、王弼、夏侯玄一派的清谈家的思想和故事。魏晋时期的清谈文化与当时动荡的政治环境息息相关。清谈文化盛行于东晋,清谈家热衷于玄学,不仅反映出了战乱时期文人飘摇的思绪,更隐藏着寒门与高门之间的政治较量。如,魏晋清谈中关于才华和德行的争论就反映出寒门文化与传统儒学间的争锋。
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士人,在精神层面崇尚谈玄说理,在物质层面则喜爱服药饮酒。魏晋时期,战乱频仍,忧生之嗟成为时代强音,养生文化盛行。刘跃进教授认为,服药饮酒反映出魏晋士人在生命长度和密度上的追求。刘教授结合古籍尤其是《世说新语》中记载的竹林七贤的故事,生动而具体地还原了魏晋士人饮酒服药的现象,并深刻探讨了魏晋文人风度与动荡的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
互动阶段,刘跃进教授与国科大师生就魏晋时期的历史经验如何指引当今社会决策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汪前进教授对讲座进行总结,同时希望国科大师生在科研之余,以中华传统思想的精华充实自身,面对复杂的社会,既要有入世的觉悟,又要有出世的超然境界。随后,汪教授向刘教授赠与明德讲堂纪念证书,本次讲座在国科大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