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6日,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学术厅举办了明德讲堂艺术系列M1030期讲座,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2作为分会场进行同步直播。本次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居科学学院杨华教授策划并主持,特别邀请了全国航天科普首席传播专家田如森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从嫦娥奔月到九天揽月”的精彩讲座。
在人类对宇宙不懈探索的征程中,登月无疑是一座闪耀着璀璨光芒的里程碑。田如森教授深入剖析了登月这一伟大壮举背后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元素——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从嫦娥奔月的古老传说所蕴含的对月球的深切向往,到现代登月计划中科学家与艺术家携手描绘的震撼太空美术图景,无不彰显出艺术在科学探索历程里那触动心灵、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田如森教授用一种综合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方式向听众讲述了月球知识、中国无人探月历程以及嫦娥六号月背取样返回的故事,同时介绍了中国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的历史。
一、地球的卫士——月球
月球是地球的卫士,它与地球有着特殊的关系,始终以固定的一面朝向地球,所以人们通常只能看到月球正面。月球存在多种月相变化,其表面布满大量环形山,这些环形山在太阳照射下会产生阴影。月球背面极为神奇,这使得人们常常将其与外星人联系起来并产生向往之情。此外,众多月球环形山是以古代天文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这反映了对天文学历史人物的纪念与尊重,也体现了月球在天文学领域独特的地位与意义,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以及月球自身的性质特点。
二、月球的独特魅力
地球上虽然有很多的矿产,但是月球的矿产更加丰富。另外,太阳传输给月球的能量很高,可以用于发电。另外,月球表面的尘土上有重要的核聚变发电燃料——氦3,如果加以开采,将大大有益于人类发展。此外,月球是一个十分适合进行天文观测的地方,而这得益于月球表面的高真空、无磁场、弱重力、地质构造稳定。有趣的是,月球有冰冻水,尤其是在月球南极的大谷地中可能有十亿吨的存量。此外,月球是庞大而稳固的空间站。目前中国建立了中国空间站,国际间也建立了国际空间站。得益于月球的微重力环境,可以在空间站上生产更加优秀的半导体晶体、胰岛素晶体等等。因此,月球很适合建设太空工厂。除了工业产品之外,空间环境中的高能粒子辐射,以及微重力与高真空等综合因素,可以辅助植物产生更快更多的基因突变,产生更加营养美味的黄瓜、西瓜、彩椒、丝瓜等植物,大部分植物具有更短的种植周期、更庞大的体型,满足人类对更更好的蔬菜的需要。
三、月球探测器
在月球探测历程中,苏联率先行动,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就开启了月球探测计划并发射众多月球探测器。美国也不甘落后,发射了包括阿波罗号在内的大量月球探测器,其主要目的是寻找水资源。此后,日本和欧洲也纷纷投身其中,人类对月球的兴趣愈发浓厚。阿姆斯特朗搭乘阿波罗号在月球留下脚印,标志着人类在月球探测迈出了重要一步。而中国在月球探测方面有着独特的亮点,专注于对其他国家尚未探测的月球背面进行探索,凭借“嫦娥”系列卫星,成功对月球环形山等区域展开探测,嫦娥五号更是成功从月球表面采集土样用于科学研究。同时,中国不断发展航空航天技术,修筑了更多火箭发射中心,还创新发明了诸多新设备、配套装备以及全新登月方式,像嫦娥六号、登月航天服、高速半弹道跳跃式返回轨道等,由此实现了高效采样、节能环保的“绕、落、回”登月过程。此外,中国秉持友好和平的态度,与法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携手共同探索月球,为人类的月球探测事业贡献着积极力量并展现出大国风范。
在未来还有更多月球探索活动,例如嫦娥七号、八号探测器等等。以及火星的探索活动乃至五大行星探测。总之,探测器越来越多,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承担的探测任务越来越丰富。将来,中国将与世界各国一同建设月球基地。
最后,杨华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田如森教授对老师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本场讲座也在积极的交流中圆满结束。
主讲人简介:
田如森,教授,全国航天科普首席传播专家。中国字航学会顾问;《太空探索》杂志社原社长、主编;国杰研究院航空航天咨询部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美术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太空美术家,资深航天科普作家,神舟十号太空授课专家,中国科协授予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及科普期刊先进个人称号。从事航天科普创作 40 余年,发表航天科普文章千余篇,编著航天科普读物 50 余册,作品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图书金奖和优秀科普作品奖。多次受邀参与科普公益讲座,太空美术创作辅导,中央电视台科学访谈节目和院士专家校园活动等。其主要代表作有《飞向太空》《航天大世界》《航天丰碑》《航空航天博物馆》《中国神舟》《飞天梦》《当代中国科普精品书系--航天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