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日下午,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学术厅举办了明德讲堂艺术系列M1029讲座,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4作为分会场进行同步直播。本次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居科学学院杨华教授策划并主持,特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丁方担任主讲人,此次讲座聚焦丁方教授的“神圣山水”综合材料主题创作背后的精神理念与技法语言,通过解读行走、体验、研究与绘画创作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中国广袤大地上的山川、河流中所蕴藏的神圣能量。
丁方教授的讲座从个人体验出发,强调体验是研究的生命准备姿态,是通往艺术作品本体的必经之途。他分享了在中国西北大地的深刻体验,如新疆盐水沟的苏巴什大佛寺遗址、帕米尔高原的明铁盖达坂等地,讲述了古代佛教高僧如何在信仰的支撑下,穿越寸草不生的山体道路,以及自己在这些艰苦环境中的深刻体验,这些体验让他深刻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有别于传统中国山水画运用散点透视法画出来的“青山绿水”,丁方教授创作的“神圣山水”更加强调大山大水的美感。丁教授通过讲述葱岭古道等民族迁徙重要路径上发生的故事,指出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跨越五万年的迁徙历史中,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地理穿越,这些经历在他们的血脉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也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丁教授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探讨了如何将这些体验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动力。他提出“东方表现主义”的概念,强调这种风格与中国大地自然密切相关,并在古代画论的“师法自然”中得到充分体现。丁教授解释了“骨法用笔”和“斑驳古拙”的艺术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如何从中国大地的风蚀地貌、山脉骨骼中获得启发。他的“神圣山水”系列创作,打造出颇具浮雕般肌理的高山,耸立且凝重,光线运用极具特色。
在提问环节,师生们积极与丁方教授互动,提出了包括蚩尤和黄帝之间的迁徙关系、美的多元化问题等。丁方教授详细解答了这些问题。回答问题过程中,丁方教授还强调了美育浸润行动的重要性,他提出在科研工作中也不能脱离艺术,鼓励大家学会欣赏美,从而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他强调,艺术与科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都需要深入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这一观点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深思。
讲座最后,杨华教授代表明德讲堂向丁方教授颁发了感谢信,以表达对丁教授精彩讲座和知识分享的深深敬意。此次讲座不仅增进了师生对丁方教授“神圣山水”艺术创作深度的理解,更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内在连接,启迪同学们放宽视野,多多体验祖国的大山大水,从中汲取力量滋润心灵。
主讲人介绍:
丁方,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艺委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意大利安布罗斯学院研究员,意大利卡拉拉美术学院院士,意大利达芬奇理想博物馆名誉研究员。著有《一个人的文艺复兴》《丁方绘画作品集·文艺复兴在东方》《风化与凝聚》《丁方文集》《我心在高原——丁方》《为晨曦而流浪大地》等画集文集。